1 |
翟凤林
,张发成;小麦高产育种(上)[J];世界农业;1981年07期 |
2 |
刘明久;茹振钢;李淦;;不同类型小麦超稀播繁殖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3 |
R.A.Richards
,白如云
,邓海;小麦抗旱育种(上)[J];世界农业;1983年08期 |
4 |
庞启华;进一步提高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育种途径和方法[J];种子;1998年03期 |
5 |
郭瑞林;宋志均;杨海燕;;小麦品种的竞争能力与广适性品种的选育[J];小麦研究;2004年04期 |
6 |
Klakshminarayana;欧仕益;;利用Azotobacter chroococcum可减少小麦施氮量[J];麦类作物学报;1993年02期 |
7 |
朱树权;小麦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1994年02期 |
8 |
张庆勤,沈天民;黄淮麦区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可行性分析[J];种子;1994年02期 |
9 |
冯素伟;李淦;胡铁柱;茹振钢;李笑慧;赵书义;;不同施肥量对百农矮抗58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
10 |
刘学志;我国今年小麦、玉米、大豆产量预计均不乐观[J];农村百事通;2001年14期 |
11 |
陈荣振,刘世来,冯国华,夏善保,董继丰,王奎荣,周兴根,王来花;徐州25号小麦品种选育与超高产育种[J];江苏农业科学;1998年05期 |
12 |
蒲定福,周俊儒,李邦发,李全,周强;根倒伏小麦抗倒性评价方法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0年01期 |
13 |
丁寿康;小麦矮化育种与矮源的研究[J];世界农业;1986年09期 |
14 |
甘斌杰,杨赞林,张少华,代秉勋,高福平,马广约,周军,沈林,计文超;小麦皖8804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
15 |
张建平,张立言,李雁鸣;河北省不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潜力及限制因素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16 |
戴高星;;小麦、豌豆混种栽培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
17 |
李伟艳;刘新伦;陈春环;吉万全;;小麦成熟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麦类作物学报;2011年06期 |
18 |
杨建江;;小麦防早春冻害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1年10期 |
19 |
李藎卿;;小麦的嫁接试验[J];生物学通报;1956年10期 |
20 |
;小麦镇压技术的初步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73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