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区典型空气污染过程中细颗粒污染特征研究
【摘要】:采集了上海城区2009年10月10~21日期间2次空气污染过程的样品,在对污染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了污染源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4日的灰霾过程主要由本地排放的污染物二次转化形成,PM2.5占PM10比重超过60%且PM2.5中离子组分含量高.17~19日的浮尘过程中,受北方沙尘影响本市粗颗粒浓度上升,PM2.5所占比重下降,二次离子组分从细颗粒物向粗颗粒物转移且Ca2+浓度上升,同时受到长江三角洲区域秸秆焚烧的影响,细颗粒物中K+,EC和OC含量高.因此,应在控制本地源排放的同时,加强对细颗粒尤其是二次细颗粒污染及其前体物的协同控制.
|
|
|
|
1 |
郇宁,曾立民,邵敏;气溶胶中有机碳及元素碳分析方法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2 |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Cadle S H,Chan T,Mulawa P A;北京PM_(2.5)化学物种的质量平衡特征[J];环境化学;2004年03期 |
3 |
刘广仁,王跃思,温天雪,张文,何新星,R.J.Weber,C.S.Kiang,B.Chameides;大气细粒子的快速捕集及化学成分在线分析方法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年11期 |
4 |
周震峰;刘康;孙英兰;;苏南农村地区大气PM_(2.5)元素组成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
5 |
刘新民,邵敏,曾立民,张远航;珠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中含碳物质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2年S1期 |
6 |
白志鹏;蔡斌彬;董海燕;边海;;灰霾的健康效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3期 |
7 |
庄国顺,郭敬华,袁蕙,赵承易;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1年03期 |
8 |
冯新斌,汤顺林,李仲根,王少锋,Lian Liang;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大气汞的重要来源[J];科学通报;2004年23期 |
9 |
张仁健,王明星,浦一芬,刘强,符建中,张文;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3期 |
10 |
吴兑;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J];气象;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