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余学春  贺克斌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摘要】: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32-、SO42-、PO43-、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42-、NO3-及NH4+为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靏/m3,占PM2.5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复沫,马永亮,贺克斌;细微大气颗粒物PM_(2.5)及其研究概况[J];世界环境;2000年04期
2 杨复沫,贺克斌 ,马永亮,张强,姚小红 ,Chak K. Chan, Steven Cadle, Tai Chan,Patricia Mulawa;北京大气细粒子PM_(2.5)的化学组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2期
3 黄丽红,宋伟民,胡敏;大气PM_(2.5)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4 黄鹂鸣,王格慧,王荟,高士祥,王连生;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污染水平[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5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余学春;北京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_(10)、TSP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6 黄斌,姚强,李水清;静电增强脱除PM2.5研究进展[J];电站系统工程;2003年06期
7 周军,柴国勇,陈元;城市大气中PM_(2.5)污染控制的意义与途径[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年01期
8 余学春,贺克斌,马永亮,段凤魁,杨复沫;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9 谈荣华,张元茂,郑叶飞,楼文艳;上海市城区典型居民住宅区PM_(2.5)的污染状况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03期
10 童永彭,谈明光,李燕,陈建敏,张桂林,胡宇光,蔡文利,许培诚,Jung Ho Je,宋伟民,蒋蓉芳,G.Margaritondo;用同步辐射X射线相反衬成像研究PM_(2.5)诱导的大鼠肺炎[J];核技术;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建华;时建纲;杨晓光;李海军;;北京冬季PM2.5中元素碳、有机碳的污染特征[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2 赖森潮;叶计朋;邹世春;张颖仪;曹军骥;李顺诚;;广州冬季PM_(10)和PM_(2.5)中有机碳与元素碳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焦永道;于成;;新型技术-新研制的湿法薄膜静电除尘器[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淡默;庄国顺;李新新;陶海荣;庄亚辉;;北京PM2.5种碳质组分的特性及来源解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韩力慧;庄国顺;孙业乐;王自发;;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本地源与外来源——元素示踪法估算矿物气溶胶外来源[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赖森潮;邹世春;张颖仪;曹军骥;李顺诚;;广州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宋燕;徐殿斗;丰伟悦;欧阳宏;张智勇;毛雪瑛;柴之芳;;北京和内蒙古多伦县TSP和PM_(2.5)元素组成的对比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业乐;庄国顺;;正矩阵因子分解法解析北京PM10和PM2.5气溶胶的来源[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格慧;牛红云;戴朝霞;赵欣;王连生;;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的化学表征[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仪芳;杨冠玲;;基于显微图像处理PM2.5尺寸的分布研究[A];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春雷;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余学春;北京PM_(2.5)水溶性物种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柯宗建;我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范海燕;煤燃烧超细颗粒物及其重金属生成与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陈延京;PM2.5采样器研制及其空气中微生物与颗粒物的检测[D];浙江大学;2005年
4 鲁兴;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与危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曲红梅;PM_(2.5)对大鼠的肺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群;PM2.5颗粒声场中的凝并特性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