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白三叶品种抗旱生理研究
【摘要】:以白三叶品种‘Pixie’和‘MAG’为供试材料,用15%PEG(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通过测定叶片外观表现、相对含水量(RWC)、电导率(EL)、丙二醛(MDA)、内源激素水平、相对生长速率(RGR)、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光合参数,探讨两品种白三叶的抗旱性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两品种植株叶片萎蔫程度逐步加重、RWC不断降低,而EL和MDA则持续升高,与‘MAG’相比,‘Pixie’的萎蔫程度较轻,RWC较高,EL和MAD较低。干旱胁迫使两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降低,而胞间CO_2浓度(Ci)逐渐升高,但‘Pixie’比‘MAG’维持了较高的叶绿素含量、Pn和WUE,以及较低的gs、Tr和Ci。与此同时,两品种叶片中ABA含量显著增加,IAA、GA以RGR则显著降低,而‘Pixie’维持了显著高的ABA和GA,以及显著低的IAA和RGR。此外,‘Pixie’比‘MAG’有显著高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显著低的渗透势和水势。综上所述,‘Pixie’的抗旱性强于‘MAG’。
|
|
|
|
1 |
钟声,奎嘉祥,周自玮;肯尼亚白三叶在云南的生长表现[J];四川草原;2001年04期 |
2 |
宋润全;我种白三叶[J];山西农业;2002年08期 |
3 |
王全理,余品成,陈世震;白三叶的栽培与利用[J];河南畜牧兽医;2004年05期 |
4 |
张飞龙;杨燕梅;;白三叶的特性及栽培要点[J];云南农业;2005年11期 |
5 |
;白三叶价格仍将走高[J];现代种业;2005年06期 |
6 |
李继平;徐春波;赵来喜;王勇;赵海霞;;白三叶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5期 |
7 |
李志亮;邢浩春;杨清;吴忠义;张秀海;黄丛林;;白三叶转基因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9年07期 |
8 |
高扬帆;任秀娟;王建华;;硫酸钠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2期 |
9 |
周瑞莲;赵梅;王进;张萍;朱露英;赵彦宏;;冬季高温对白三叶越冬和适应春季“倒春寒”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
10 |
梁超;王晓雷;;浅析白三叶在辽西地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年06期 |
11 |
杜逸;郑德成;王夭群;;野生白三叶生态适应性的调查[J];中国草原;1983年04期 |
12 |
孙家刚;;苍溪县发现万余亩野生优质豆科牧草白三叶[J];四川农业科技;1985年05期 |
13 |
李玉和;;白三叶在北京城市绿化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1988年03期 |
14 |
李维俊;;白三叶越夏性的初步研究与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1990年04期 |
15 |
毛凯;兰兴平;;不同白三叶品种间草坪性状的比较分析[J];草业科学;1993年05期 |
16 |
陈绍萍;贵州白三叶[J];种子;1998年03期 |
17 |
帅素容,张新全,毛凯,蒲朝龙;勒代诺白三叶与六个白三叶品种的同工酶比较研究[J];中国草地;1998年02期 |
18 |
苏加楷,张文淑;鄂牧一号白三叶[J];中国牧业通讯;1998年09期 |
19 |
任瑞芳;白三叶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0年04期 |
20 |
胡国富,胡宝忠,姜述君,张阿英;白三叶营养体的形态结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