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次酸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甘草次酸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筛选处方,乙醇注入法制备甘草次酸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G-50柱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用HPLC法测定包封率;用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并用粒径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进一步考察脂质体的释放规律。结果所得脂质体包封率为(91.61±1.16)%;形态为粒径均匀的球形和类球形,粒径为(141±10)nm,Zeta电位为(35.9±5)mV;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优选得到的甘草次酸脂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其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特点。
|
|
|
|
1 |
沈洁;栾立标;;甘草酸二铵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05期 |
2 |
张青,朱家壁,邱丽梅;盐酸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3 |
苗彩云;邓树海;陈江飞;;氧化苦参碱负电荷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18期 |
4 |
于波涛,张志荣,刘文胜;提高脂质体包封率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年11期 |
5 |
张华,齐宪荣,张强;柔红霉素隐形脂质体的药剂学性质(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1年04期 |
6 |
李俐,马颖哲,闫晓凯,张桂荣,杨翰仪;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体制备方法包封率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
7 |
郑瑀;侯世祥;陈彤;卢懿;;3种药物传递体的制备及其包封率、体外释放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09期 |
8 |
石丽萍,王录焕,李英丽,颜光涛;不同方法制备脂质体~(125)I-IL-8包封率的比较[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1年03期 |
9 |
刘世芸;徐超;冯乙巳;宋礼华;;白蛋白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
10 |
陈萍,张泰松;阿昔洛韦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流程的比较[J];山东医药;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