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刘志娟  杨晓光  王文峰  
【摘要】:基于中国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66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气候资料,比较分析了该区域内1961—1980年和1981—2007年2个时段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长度以及温度生长期内的活动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干燥度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与1961—1980年的平均状况相比,1981—2007年研究区域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均呈延长趋势,分别延长了7.4和6.9 d;≥0℃和≥10℃积温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0~137.0和1.0~142.0℃.d.(10 a)-1;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日照时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全区仅安徽省北部和河南省东南部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地区均呈减少趋势,且以河北省、山东省北部的减幅最明显;全区大部分区域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下降趋势,干燥度呈增加趋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Ⅳ.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麦-玉两熟灌溉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4期
2 阎丙离;黄淮海平原干旱加剧的机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年01期
3 吴移生,邱益三;南京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问题[J];南京农专学报;1997年04期
4 林孝松;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1期
5 晏路明;GIS支持下的南亚热带农业气候资源地域分异的数值辨识[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年06期
6 陈建军;;和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利用现状[J];新疆气象;1991年10期
7 申广荣,田国良;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旱情监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8年02期
8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淮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9 王向阳;;黄山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2期
10 李世奎;;省级农业气候资源及农业气候区划综述[J];气象科技;1987年02期
11 刘建栋,傅抱璞,金之庆,于强;农业气候资源数值模拟中气候资料处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9年03期
12 林孝松;余情;;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优度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3期
13 林孝松;余情;赵纯勇;;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4 ;延安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J];气象科技;1976年03期
15 马泳源;;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交流会在广东召开[J];中国农业气象;1991年04期
16 高桂芹;齐作辉;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2期
17 蒋宗孝,阮锡章,伍毓柏,李文;三明市农业气候资源概况[J];气象科技;2004年S1期
18 王胜;田红;吴坤悌;;海南岛与台湾岛农业气候资源比较[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1期
19 周明昆;;基于ArcGIS的农业气候资源推算及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20 吴战平;于飞;谷晓平;袁淑杰;;基于组件GIS的贵州农业气候资源决策支持系统[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瑞鹏;陈鹏狮;冯锐;张淑杰;武晋雯;张玉书;;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国保;廖桂奇;陈利东;;玉林与台湾农业气候资源比较研究[A];2008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阳华;冉荣生;唐云辉;;大西南通道农业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途径[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杨风蕊;高桂芹;孟艳静;许彦慧;高玲;;应用DTOPSIS综合评价内蒙中西部地区农业气候资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纪瑞鹏;陈鹏狮;冯锐;武晋雯;张玉书;;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苏永秀;李政;;GIS在南宁市细网格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纪瑞鹏;张玉书;冯锐;陈鹏狮;张淑杰;武晋雯;;辽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薛龙琴;刘伟昌;王祖汉;;河南省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的建立和应用[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田展;许吟隆;周伟东;;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作物生产潜力影响研究[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丽纯;陈家金;李文;;福建省农业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估分析[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伟东;农业干旱模型的建立与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199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荣光;基于GIS技术的泰安市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红菊;阿克苏地区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超;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魏兴萍;重庆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信息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5 余情;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模拟方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6 薛丽芳;广东省典型经济作物精细化气候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刘记;基于AEZ模型的我国棉花气候生产潜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李欣;黄淮海渭河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对气温影响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李芬;山西霜冻发生规律及其区域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汤苾;开发利用“两高”沿线农业气候资源[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王君;农业气象应用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邓志华 本报记者 李冬明;服务“三农”:从“增产”“减灾”把脉气象建设[N];江西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王海亮;江西要求发挥气象基础保障作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 覃武;全面开展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四大优势[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王世彤 本报记者 孙立刚;气象为农业经济发展护航[N];佳木斯日报;2009年
7 记者 冯君 通讯员 赵瑞;紧跟“变暖”脚步调整种粮策略[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王哲;共同促进农业防灾减灾工作[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徐爱东;中国气象局打造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处处长 王建林;有关气象为农服务的几点思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