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韦本辉,甘秀芹,唐荣华,韦威泰,宁秀呈,覃维治,何新民,黄永清;广西地区引种的多种淮山种质(品种)的某些光合特性检测[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年05期 |
2 |
李忠华;孟凤轩;陈署晃;;多熟种植模式中冬小麦光合特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0期 |
3 |
闫小莉;王德炉;李自玉;丁波;;粗壮女贞光合日变化的初步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
4 |
孙晓辉;;水稻对氮磷钾的积累和一些光合特性的研究 Ⅱ.水稻的一些光合特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01期 |
5 |
胡延吉,兰进好,赵坦方,高法振;不同穗型的两个冬小麦品种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0年06期 |
6 |
王少先,彭克勤,萧浪涛,夏石头,童建华,王若仲;双氰胺对水稻根系及光合特性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7 |
韩富根,刘学芝,汪耀富,刘国顺,陈彦春,吴瑞;抗旱栽培综合技术对烤烟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8 |
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童川拉,纪荣昌;玉米育苗移栽对群体特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4年02期 |
9 |
王小燕,于振文;大穗型和中穗型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粒重和产量的关系(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10期 |
10 |
匡逢春,王少先,周喜新,童建华,王若仲,萧浪涛;两系杂交水稻光合速率与粒重的关系[J];作物研究;2005年03期 |
11 |
曾爱平;敖和军;张玉烛;汤国华;;水稻强化栽培光合特性的比较[J];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
12 |
韩胜芳;李淑文;文宏达;李雁鸣;肖凯;;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光合碳同化特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年06期 |
13 |
董必慧;吕士成;薛菲;刘意;;中华补血草的解剖结构与光合特性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
14 |
段美娟;唐海燕;袁定阳;谭炎宁;易自力;;水稻关键光合功能因子及高光效育种途径刍议[J];杂交水稻;2008年04期 |
15 |
王伟;;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陕715和陕627光合特性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16 |
王超;吴科;钱兆国;米勇;牟秋焕;;小麦不同光合器官的光合特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1期 |
17 |
黄明镜,晋凡生,池宝亮,陈奇恩;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增产潜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8年02期 |
18 |
吕建林,张木清,陈如凯,高三基,徐良年,方辉;甘蔗品种伸长期光合特性及冠层光合量的估算[J];甘蔗;1998年01期 |
19 |
戴良香,张智猛,崔凤高,苏胥丰,刘光臻,苗华荣;花生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的研究进展[J];花生学报;2004年03期 |
20 |
孙彩霞,陈利军,武志杰,吴琼,陈翠薇;转Bt基因棉花杀虫晶体蛋白的表达及光合特性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