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摘要】:基于1961—2007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东北三省全年及温度生长期内的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参考作物蒸散量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年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8℃.10a-1;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同样呈上升趋势,且积温带逐渐北移东扩,全区高于3200℃.d积温带面积增加了2.2×104km2,2800~3200℃.d积温带北移0.85°、东移0.67°,2400~2800℃.d积温带北移1.1°;东北三省年日照时数显著下降,且以松嫩平原东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辽河平原西部的减少尤为明显,全区年日照时数高于2800h的区域面积由13.6×104km2缩小到4.1×104km2,2600~2800h的区域向西推进了1.5°;全区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平均为1174h,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的日照时数高值区明显减少,日照时数1200~1400h的区域向西推进了0.9°;1961—2007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及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有所减小、东部山区呈增加趋势,辽宁省均呈减小趋势,与1961—1980年的年均值相比,1981—2007年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高于900mm区域向西推移了约1°;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绝大部分区域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逐年增加,而辽宁省绝大部分区域以小于14mm.10a-1的幅度在减少.
|
|
|
|
1 |
方至;湖南南岭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利用初探[J];资源科学;1992年03期 |
2 |
刘德祥,邓振镛;甘肃省农业与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05期 |
3 |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淮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4 |
张庸;吉林省各县市农业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综合评价的尝试[J];吉林气象;2002年03期 |
5 |
彭玉亮,邢建忠;关于农业气候资源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6 |
王向阳;;黄山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2期 |
7 |
汤大清;;四川亚热带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J];中国农业气象;1985年04期 |
8 |
贺菊美;闵瑾如;;我国北方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J];中国农业气象;1987年04期 |
9 |
刘建栋,傅抱璞,金之庆,于强;农业气候资源数值模拟中气候资料处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9年03期 |
10 |
钱锦霞,张建新,王果静,张玉香,王云峰;基于City Star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气候资源网格点推算[J];中国农业气象;2003年01期 |
11 |
林孝松;余情;;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优度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3期 |
12 |
林孝松;余情;赵纯勇;;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3 |
高桂芹;齐作辉;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2期 |
14 |
蒋宗孝,阮锡章,伍毓柏,李文;三明市农业气候资源概况[J];气象科技;2004年S1期 |
15 |
王胜;田红;吴坤悌;;海南岛与台湾岛农业气候资源比较[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1期 |
16 |
赵辉;李恒兴;彭保宏;王守强;李吉洲;;信阳油菜农业气候资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J];河南科学;2008年07期 |
17 |
周明昆;;基于ArcGIS的农业气候资源推算及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18 |
吴战平;于飞;谷晓平;袁淑杰;;基于组件GIS的贵州农业气候资源决策支持系统[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S1期 |
19 |
段知敬;山西省太行山中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04期 |
20 |
段向荣;王恩利;;关于农业气候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