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的关系
【摘要】: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特征对斑块占有及种群相对密度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块面积、总盖度、乔木层盖度和灌木层高度等对斑块内有无白鹇出现影响显著,斑块面积大、总盖度及乔木层盖度高、灌木层高度高的斑块内白鹇出现率高,斑块面积大则局部种群的相对密度也大,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
|
|
|
|
1 |
缪勇;种群空间格局研究方法的几点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2 |
高玮,李方满;灰脚柳莺的繁殖和种群密度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1年04期 |
3 |
杨兴家;田红日;;灰背鸫的繁殖生态观察[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4 |
申跃武,廖文波,胡锦矗;南充市微尾鼩种群空间分布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5 |
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杨震;不同起始密度对3种赤潮微藻种群增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
6 |
郑祥,鲍毅新,葛宝明,周元庆,郑英茂,华文礼;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的种群密度、分布与保护[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7 |
吴鹏飞,曾宗永,王跃招,朱波;青海沙蜥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新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
8 |
熊李虎,童春富,陆健健;上海郊区红隼(Falco tinnunculus)种群密度及其变化[J];四川动物;2005年04期 |
9 |
张军;葛庆征;张卫国;江小雷;;植被性状与高原鼢鼠栖息地适合度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1年05期 |
10 |
经宇;吕楠;方昀;孙悦华;;黑头噪鸦的活动区、种群密度和栖息地利用(英文)[J];Chinese Birds;2011年02期 |
11 |
杨奇森;胡锦矗;彭基泰;;白玉县林麝种群密度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12 |
李绍石;胡正军;王洪全;;稻田飞虱、狼蛛种群密度动态数据时间序列预报模型[J];植物保护学报;1989年01期 |
13 |
王兰刚;徐姗楠;何文辉;何培民;;海洋大型绿藻条浒苔与微藻三角褐指藻相生相克作用的研究[J];海洋渔业;2007年02期 |
14 |
邓道贵;孟琼;殷四涛;封妮莎;肖琴琴;;温度和食物浓度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
15 |
刘军和;禹明甫;;基于Clark-Evans最近邻体分析对果树主要害虫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08年04期 |
16 |
汪继超;史海涛;薛臣强;王雷;赵尔宓;;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额闭壳龟种群密度调查[J];四川动物;2011年03期 |
17 |
黄祥飞,胡春英;武汉东湖透明溞和隆线溞一亚种的种群变动和生产量[J];水生生物学报;1984年04期 |
18 |
董鸣;缙云山马尾松种群数量动态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6年04期 |
19 |
杨幼凤,卢浩泉,郑俐俐;鲁西平原黑线仓鼠种群调节机理的研究——种群密度与肾上腺、性腺重量及血浆皮质醇值之间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1990年06期 |
20 |
邹幸福;;动物单种群动态的ALLEE效应的数学模型及其解的性态[J];生物数学学报;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