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远航,唐孝炎,毕木天,汤大钢,赵德山;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污染源的鉴别[J];环境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
2 |
王玮,赵德山,陈延智,汤大钢,姜振远,韩应健,宁洁;大气气溶胶与降水相互影响的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88年01期 |
3 |
李连科,栗俊,范国全,周克贤;大连海域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5期 |
4 |
尤一安,马英,梁保英,黄振华,杨立进;沪宁沿江地区气溶胶可溶盐的分布特征与来源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
5 |
姚小红,郝吉明,王玮,崔平;厦门海岸气溶胶中氯亏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
6 |
李全林,谢绍东,申新华;毛细管电泳测定气溶胶中的无机离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7 |
李晓静,刘玉洁,邱红,张玉香;利用MODIS资料反演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5期 |
8 |
孙昌年,陈建新,曾宪周,车建美,汤国魂,黄发泱,王樨德,王明星,吕位秀,任丽新;利用PIXE技术进行大气气溶胶的元素成分分析[J];核技术;1989年11期 |
9 |
沈美芳;测量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新方法[J];舰载武器;1994年01期 |
10 |
柳海燕,张小曳,沈志宝;五道梁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
11 |
;空气质量和气溶胶研究室简介[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
12 |
;空气质量和气溶胶研究室简介[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
13 |
叶新荣;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在河口气溶胶中脂肪烃分析的应用[J];海洋科学;1991年02期 |
14 |
杨东贞,于海青,丁国安,王淑凤,何耑士;北京北郊冬季低空大气气溶胶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S1期 |
15 |
王振华,李怀宝;污水气溶胶造成大气微生物污染的初步探讨[J];陕西环境;2002年03期 |
16 |
杨瑞瑛;核分析技术在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仪器;2003年06期 |
17 |
;环境空气动力学[J];环境科学文摘;2003年04期 |
18 |
吴晓飞,刘鸿诗;核电站放射性环境调查的气溶胶采样方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年05期 |
19 |
高润祥,张文煜;渤海西岸气溶胶光学厚度测量研究[J];新疆气象;2004年06期 |
20 |
吴涧,符淙斌;近五年来东亚春季黑炭气溶胶分布输送和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