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摘要】:溶藻细菌在"水华"防治中的作用和潜力,已广受关注.本文从系统分类、溶藻机制和杀藻物质等方面对已报道的溶藻细菌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在细菌溶藻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核酸探针和全细胞杂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以及溶藻机制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在溶藻细菌的研究和应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表1参66
|
|
|
|
1 |
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2 |
徐宁,段舜山,李爱芬,刘振乾;沿岸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年07期 |
3 |
席宇;朱大恒;黄进勇;吴刚;赵以军;;溶藻细菌的生态学作用及其生物量检测方法[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5期 |
4 |
林敏;潘伟斌;张太平;李燕;何鉴尧;;三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J];生态环境;2007年02期 |
5 |
卢兆曾,李纪忠;水源富营养化问题及危害[J];山东水利;2005年03期 |
6 |
林荣根,邹景忠;近海富营养化的结果与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
7 |
熊德琪;一种新的海水富营养化模糊评价方法[J];海洋通报;1993年06期 |
8 |
刘晶;潘伟斌;秦玉洁;丘焱伦;黄海伟;;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
9 |
李静,魏世强,张晟,江帆;重庆市都市圈大中型水库富营养化现状及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0 |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