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场大地震作用下深软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
【摘要】:针对苏州城区典型地层剖面,建立大尺度深软场地的二维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于深软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①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深软场地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明显大于人工波作用时的地表PGA,输入地震动特性、土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及其非线性,使不同地表位置的PGA存在明显的变异性;②深软场地的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max,max和g T值远远大于现行国家规范或标准的取值,且max随地震动水平的提高而增大;③沿土层深度的PGA折减系数,对深度5 m以浅土层可取1,对深度35 m以深土层可取0.65,对中间深度土层可线性内插;④苏州深软场地土的最大剪应变幅值出现在土层深度10 m附近的窄带区域内,且中震、大震水平时,深度10~20 m的土介质处于弹塑性变形到大变形的过渡阶段,对该深度的地下结构,尤其是细长地下结构的抗震不利。对于类似苏州城区的深软场地,应充分考虑远场大地震效应的影响。
|
|
|
|
1 |
张宇;;井眼轨道设计参数取值范围图[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4期 |
2 |
李梅;夏元友;曹杉杉;谢佐强;梅庆斌;;粒子群算法在抗滑桩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
3 |
王宝钧;表层构造横向不均匀性在电磁测深响应中的影响[J];地震地质;1990年01期 |
4 |
邱陶兴,廖其林,王振明;福州地区的Q结构和它的横向不均匀性[J];华南地震;1990年03期 |
5 |
傅淑芳,曾燕青;中国东部地壳与上地幔速度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英文)[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3年01期 |
6 |
孙克忠,滕吉文,金东敏,郑晔;攀西构造带Q值及其横向不均匀性[J];地球物理学报;1987年01期 |
7 |
Takashi Iidaka
,Kiyoshii Suyehiro
,Hagjimu Kicoshita
,廖其林;北菲律滨海盆区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0年04期 |
8 |
廖武林;丁志峰;曾融生;张弘;;喜马拉雅地区S波分裂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9 |
严珍珍;张怀;杨长春;石耀霖;;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3期 |
10 |
李白基,李宁;云南地区远震 P 波走时残差与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的横向不均匀性(英文)[J];地震研究;1987年01期 |
11 |
卢造勋,刘国栋,魏梦华,孟朴在,赵俊猛;中国辽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与海城7.3级地震[J];地震学报;1990年04期 |
12 |
黄忠贤,陈虹,吴依农;偏振分析程序POLALYS在面波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2期 |
13 |
马科;丁德馨;;可靠度反问题分析方法在地下软岩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05期 |
14 |
战吉艳;陈国兴;刘建达;;苏州城区深软场地土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经验关系[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2期 |
15 |
朱露培,曾融生,刘福田;京津唐张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3期 |
16 |
廖武林;姚运生;丁志峰;张丽芬;;三峡地区P波速度层析成像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3期 |
17 |
周连庆;赵翠萍;修济刚;陈章立;;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18 |
J.Bloxham
,D.Gubbins
,曾治权;核—幔热相互作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Z1期 |
19 |
李强,刘瑞丰,杜安陆,杨马陵;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地震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
20 |
张惠玲,鲁秀玲;乾县台地倾斜潮汐测量结果及动态特征[J];高原地震;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