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地区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时间的限定
【摘要】:本文对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白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68Ma,为中侏罗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体具有高硅(Si O2=74.61%~80.16%)、富铝(Al2O3=10.59%~13.90%)、贫铁(Fe2O3=0.11%~0.3%)等特征,在化学上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3)系列。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锆石的εHf(168Ma)=+7.53~+11.66,二阶段的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595~966Ma之间。上述特征表明,孙吴地区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岩浆起源于新增生加厚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在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衔接地区变质杂岩和冀北-辽西地区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的存在,表明大兴安岭西坡-冀北-辽西地区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有关的陆壳加厚过程。因此,研究区内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过程中的陆-陆碰撞作用有关,而与古环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无关,其形成时代也限定额尔古纳地块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侏罗世。
|
|
|
|
1 |
李凤;姚良卿;;广德县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年03期 |
2 |
童英;王涛;洪大卫;韩宝福;张建军;史兴俊;王超;;北疆及邻区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0年06期 |
3 |
江胜国;李洪奎;李宏臣;詹华明;张春法;曹健;;胶东西北部罗家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2期 |
4 |
王伟明;;三维花岗岩体重力反演[J];新疆有色金属;2013年S1期 |
5 |
;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定花岗岩中的钍和铀[J];国外放射性地质;1973年02期 |
6 |
朱兰;刘士倜;;法国含铀花岗岩地球化学特点[J];国外放射性地质;1977年03期 |
7 |
周维勋
,冯维恒;南岭中生代花岗岩期次归属的若干问题[J];地球化学;1980年01期 |
8 |
;我院袁奎荣付教授应邀外出讲学[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
9 |
郑理珍;新南威尔士某些含锡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
10 |
朱章森;卢玉蓉;叶韵琴;;东南沿海花岗岩地质年代的判别分析[J];物化探电子计算技术;1981年03期 |
11 |
董占清,田阔邦,张兴龙;别珍套(山)花岗岩带地质特征及含矿性[J];新疆地质;1989年02期 |
12 |
赫英;渗浸花岗岩的识别标志[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5年02期 |
13 |
董申保,洪大卫,许保良;花岗岩拓扑学的研究展望[J];地质论评;2001年04期 |
14 |
程志中,王学求,刘大文;地球气组分与隐伏岩体的关系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2002年02期 |
15 |
张金阳,廖群安,李德威;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区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3期 |
16 |
肖庆辉,卢欣祥,王菲,孙延贵,尉向东,邢作云;柴达木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的时代及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12期 |
17 |
孟繁聪,许志琴,张泽明,刘福来;苏北中生代碰撞后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8 |
张金阳,廖群安;藏南定结淡色花岗岩——基底隆升降压熔融成因的地质证据[J];西北地质;2004年02期 |
19 |
肖庆辉
,王涛;重大基础地质调查研究项目“中国花岗岩重点地质问题研究”日前通过验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年03期 |
20 |
凌洪飞,沈渭洲,邓平,蒋少涌,高剑峰,叶海敏,濮巍,谭正中;粤北笋洞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岩石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