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花岗岩的约束
【摘要】:北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天山造山带和索仑缝合带之间的关键构造位置,对认识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北山造山带南部早古生代桥湾糜棱岩化花岗岩和金塔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桥湾糜棱岩化花岗岩和金塔钾长花岗岩均形成于~430Ma,岩浆结晶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2.14~2.37Ga和1.32~1.72Ga。样品中含有少量继承锆石,继承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与北山南部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类似。在地球化学组成上,两者均具有高的SiO2含量(73.18%~75.00%),弱过铝质,富集Rb、U、K等元素,亏损Ba、Nb、Ta、和Sr、P、Ti等元素的特点,类似于北山南部其它早古生代钾长花岗岩。它们的岩浆均起源于北山南部古老地壳基底的部分熔融,金塔钾长花岗岩可能还有幔源岩浆或新生下地壳的贡献。这同时也暗示了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与敦煌地块具有显著不同的地壳基底组成。结合敦煌地块早古生代高压麻粒岩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北山南部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可能与敦煌地块向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的碰撞、俯冲作用有关,反映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在早古生代经历了造山带中微陆块与周缘克拉通碰撞拼贴的造山事件。
|
|
|
|
1 |
罗照华,邓晋福,赵国春,曹永清;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特征及其造山过程反演[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Carol Simpson;黄子齐;;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1期 |
3 |
郦逸根;武夷造山带地球物理表征[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4 |
李勇,孙爱珍;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0年03期 |
5 |
陆松年;日本大坂ISRGA会议简况[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3期 |
6 |
蔡雄飞,王国灿,李德威;造山带构造地层学必须与构造沉积学结合[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
7 |
Johnkarl F.P.Bolke
,洪岩;造山带变质岩中的含金石英脉[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
8 |
刘国惠;;秦巴造山带变质地层研究的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9年02期 |
9 |
Jerry L.Burgess;Michael Brown;段淑娟;;与顺时针P-T-t轨迹有关的造山运动:来自于太古代、元古代和显生宙造山带的证据[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0 |
张世红;施央申;;佳木斯地体深部构造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年01期 |
11 |
李三忠;造山带PTt演化及区域变质作用的起因[J];世界地质;1994年04期 |
12 |
罗志立,宋鸿彪,赵锡奎;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02期 |
13 |
杜远生;;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思想、内容与方法[J];岩相古地理;1995年03期 |
14 |
马文璞;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15 |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6 |
刘树根,王国芝,徐国盛,李国蓉;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换时期的流体及流体迁移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7 |
沈传波,梅廉夫,凡元芳,汤济广;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
18 |
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刘国生,霍立新;岩石有限应变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19 |
尹福光;潘桂棠;万方;李兴振;王方国;;西南“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相[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4期 |
20 |
韩宝福;;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多样性及其构造环境判别的复杂性[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