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晶洞充填物特征与热液活动记录
【摘要】:热液环境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中十分重要,MVT铅锌矿床和热液白云岩储层都与之有关。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普遍发育厘米级大小的晶洞,其充填物主要为晶体粗大的非平直晶面鞍形白云石,这些鞍形白云石经历了广泛的溶解作用,次生方解石充填于鞍形白云石溶解空间及其晶间孔隙中。本文在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测试了晶洞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元素构成和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川西中二叠统埋藏历史和二叠纪以来的非地热增温热事件,研究了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的沉淀与溶解流体,以及充填于鞍形白云石溶解空间和晶间孔隙中次生方解石的沉淀流体。研究表明:在作为晶洞充填物的碳酸盐矿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沉淀于白云石晶间、晶内的次生方解石具有显著不同的氧同位素组成和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前者δ18O值-5.94‰~-4.35‰,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为110~210℃,后者δ18O值-10.34‰~-8.75‰,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为70~110℃,据此反演的鞍形白云石沉淀流体的δ18O值为+4‰~+14‰(SMOW),方解石相应值为-4‰~+5‰(SMOW),显示白云石是在高盐度和高温流体中沉淀的,方解石是在相对低盐度和低温流体中沉淀的;晶洞充填物的碳同位素分析表明,鞍形白云石和沉淀于白云石晶间和晶内的次生方解石的δ13C值大致分布在0.7‰~2.6‰的范围内,显著低于同期海水的δ13C值,两种碳酸盐矿物中的碳具有同期海水和深部CO2混合碳源的特征;中二叠世末东吴运动期间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岩浆活动的热效应导致了当时处于浅埋藏环境的栖霞组地层中鞍形白云石的沉淀,而热事件后流体温度和盐度的同时降低则使得鞍形白云石溶解,同时伴随方解石沉淀在鞍形白云石溶解后的孔隙和晶间孔隙中。
|
|
|
|
1 |
刘树根,罗志立,庞家黎,曾庆庸;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地裂运动及找气新领域[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
2 |
陈立官,王洪辉,陆正元,刘文碧,姜鸿,颜朝荣,张富成,张隆华;川南地区古岩溶与阳新统天然气局部富集关系的探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
3 |
刘顺,罗志立,熊荣国,宋颖辉;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探讨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4 |
刘树根,徐国盛,李巨初,李国蓉,罗志立,赵锡奎;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成山成盆成藏动力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5 |
黄思静;王春梅;黄培培;邹明亮;王庆东;郜晓勇;;碳酸盐成岩作用的研究前沿和值得思考的问题[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6 |
邓宾;刘树根;李智武;刘顺;王国芝;李巨初;;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7 |
王道永;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史[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8 |
王运生,金以钟;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白云岩及古岩溶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9 |
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0 |
刘顺;论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