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体制与增生造山作用
【摘要】:青藏高原古特提斯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古特提斯洋盆中多条状地体的存在,多俯冲、多岛弧增生体系的形成和多地体汇聚、碰撞造山的动力学环境,其构架包括4条代表古特提斯洋壳残片的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昆南-阿尼玛卿蛇绿岩带、金沙江-哀牢山-松马蛇绿岩带、羌中-澜沧江-昌宁-孟连蛇绿岩带和松多蛇绿岩带)、5条火山岩浆岛弧带(布尔汗布达岛弧岩浆带、义敦火山岩浆岛弧带、江达-绿春火山岛弧带、东达山-云县火山岛弧带和左贡-临沧岛弧-碰撞岩浆带)、4个陆块或地体(松潘-甘孜地体、羌北-昌都-思茅地体、羌南-保山地体)、3条洋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金沙江得荣高压变质带、龙木错-双湖高压变质带、松多高(超)压变质带),以及5条弧前增生楔或增生杂岩(西秦岭增生楔、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增生楔、金沙江增生楔、双湖-聂荣-吉塘-临沧增生楔、松多增生杂岩)。古特提斯洋盆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普遍存在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复合造山体中,构成与多条古特提斯蛇绿岩带(缝合带)相伴随的俯冲增生杂岩带(链)。古特提斯俯冲增生杂岩带包括由弧前强烈变形的沉积增生楔、以及高压变质岩、岛弧岩浆岩、蛇绿岩和外来岩块组成的混杂体,代表在洋盆俯冲过程中的活动陆缘的地壳增生。
|
|
|
|
1 |
边千韬;Pospelov I.I.;李惠民;常承法;李继亮;;青海省布青山早古生代末期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7年05期 |
2 |
肖序常,潘桂棠;前言[J];地质通报;2004年Z1期 |
3 |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4 |
李才;翟庆国;董永胜;蒋光武;解超明;吴彦旺;王明;;冈瓦纳大陆北缘早期的洋壳信息──来自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依据[J];地质通报;2008年10期 |
5 |
李亚林;王成善;黄继钧;;羌塘盆地褶皱变形特征、定型时间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3期 |
6 |
罗梅,贾疏源;柴达木盆地及相邻地区地质构造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7 |
秦元芬,史金松,崔军文;青藏高原动力学模型的数值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8 |
刘池洋;杨兴科;任战利;赖绍聪;陈刚;赵红格;魏永佩;郑孟林;王成善;;藏北羌塘盆地查桑地区构造格局与演化[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9 |
文世宣;青藏高原白垩纪双壳类生物地理[J];古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
10 |
艾印双,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
11 |
赖绍聪;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J];矿物学报;2000年02期 |
12 |
吕厚远;王苏民;吴乃琴;童国榜;羊向东;沈才明;李世杰;朱立平;旺罗;;青藏高原错鄂湖2.8Ma来的孢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3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14 |
朱守彪;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
15 |
张文,张卫红,潘起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冻结强度的影响因素[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6 |
吴青柏;蒋观利;蒲毅彬;邓友生;;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
17 |
张省举;董义国;;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J];物探与化探;2007年05期 |
18 |
郭亚平;青藏高原较强地震发生的时间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
19 |
罗中舒;;板块构造与青藏高原煤田关系的探讨[J];煤炭学报;1980年02期 |
20 |
程国良,白云虹,李素玲,孙宇航;红河断裂带白垩纪古地磁及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J];地震地质;198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