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壳含水性的演化——来自不同时代麻粒岩中长石水含量的证据
【摘要】: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子探针(EMP)分析了早古生代的松树沟麻粒岩和桐柏麻粒岩地体以及古元古代的莒南麻粒岩包体(其寄主岩石为新生代玄武岩)中长石的水含量和化学成分。结果显示,麻粒岩中的长石均含有以OH和H2O形式存在的结构水;3个地点的长石水含量分别为465×10-6~733×10-6、210×10-6~993×10-6和717×10-6~1 239×10-6。对比前人报道的中生代(道县和汉诺坝包体)和古元古代(女山包体、汉诺坝地体)的麻粒岩研究结果,发现早古生代样品和古元古代样品中长石的水含量都比中生代样品明显的高,而早古生代和古元古代样品之间却没有差别,指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在中生代之前更加富水。
|
|
|
|
1 |
王奖臻;河南桐柏北部秦岭群中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变质矿物温压条件的研究[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2 |
杨晓志;夏群科;樊祺诚;Etienne Deloule;郝艳涛;;华北新太古代和中生代大陆下地壳中的水:以汉诺坝地区为例[J];地球化学;2007年02期 |
3 |
杨晓志;夏群科;于慧敏;郝艳涛;;大陆下地壳高电导率的起源:矿物中的结构水[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
4 |
杨晓志;夏群科;樊祺诚;Etienne Deloule;;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性质和矿物中的水[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
5 |
刘良,周鼎武,王焰,陈丹玲,刘雁;Study and implication of the high-pressure felsic granulite in the Qinling complex of East Qinling[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1996年S1期 |
6 |
;Rheology of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Inferences from lower crustal xenoliths from Hannuoba basalts, Hebei Province,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年08期 |
7 |
刘良,周鼎武,王焰,陈丹玲,刘雁;东秦岭秦岭杂岩中的长英质高压麻粒岩及其地质意义初探[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年S1期 |
8 |
陈孝德;林传勇;史兰斌;;华北北部下地壳的流变学特征——河北汉诺坝下地壳包体提供的信息[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5期 |
9 |
刘良,周鼎武;Discovery and study of high-pressure basic granulites in Songshugou area of Shangnan, East Qinling[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年05期 |
10 |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for high-pressure basic granulite from North Qinling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年21期 |
|
|
|
|
|
1 |
孙卫东,李曙光,肖益林,孙勇,张国伟;北秦岭黑河丹凤群岛弧火山岩建造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5年03期 |
2 |
陈能松,韩郁菁,游振东,孙敏;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全岩Sm-Nd、Rb-Sr和单晶锆石~(207)Pb-~(206)Pb计时及其地壳演化[J];地球化学;1991年03期 |
3 |
黄小龙,徐义刚;安徽女山麻粒岩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下地壳组成及其构造属性初探[J];地球化学;2002年05期 |
4 |
游振东
,索书田
,陈能松
,钟增球
,郝雅;豫西秦岭群变质岩岩相学特征及早期地壳演化[J];地球科学;1987年03期 |
5 |
张利,王林森,周炼;北秦岭弧后盆地俯冲消减与陆壳物质再循环——桃园岩体和黄岗杂岩体的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2001年01期 |
6 |
周新华;张宏福;;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与大陆岩石圈转型[J];地球科学;2006年01期 |
7 |
张宏飞,张利,高山,张本仁,王林森;桐柏地区变质杂岩和侵入岩类Pb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1999年03期 |
8 |
周永胜,何昌荣;大陆岩石圈流变研究进展与高温高压流变实验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2期 |
9 |
张四维,张锁喜,唐荣余,梁中华,宋文荣,唐建民,刘建达,宋建军;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资料解释[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6期 |
10 |
董云鹏,张国伟,朱炳泉;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J];地球学报;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