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性别”之思——基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视角
【摘要】: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在理论建构层面试图通过摆脱那种由男性所确立的秩序与等级模式而重塑新的伦理自我,重写一种能够兼顾女性声音、凸显女性关怀的伦理话语。关怀伦理表明,男女两性无论在道德价值取向,还是在道德思维方式上,抑或在道德判断发展模式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别。就道德价值取向而言,男性更偏好公平与公正,女性则更偏向关怀和责任;就道德思维方式而言,男性更多地指向个体性与逻辑性思维,女性则更多地指涉关系性和情境性思维;就道德判断发展模式而言,男性遵从个体化、分离与自主性的发展模式,女性则遵循自我保存的、自我牺牲的与非暴力化的发展模式。既然道德本身有性别之殊,那么道德哲学的探究自然就应消解"性别盲视"的态势,实现自身从膜拜同一性到凸显差异性的嬗变。
|
|
|
|
1 |
蔡松根;;子女不教谁之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
2 |
东方朔;;评儒家道德独断论[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
3 |
左其沛;;关于品德心理几个问题的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
4 |
符明秋;;运动道德研究评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
5 |
陈杰思;;儒家仁爱论[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6 |
史降云;;《老子河上公注》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
7 |
伍雄武;;儒学伦理思想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
8 |
王易;刘祎;;试析儒家的品德养成论[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
9 |
樊泳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启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10 |
翟双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主体的道德认知[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