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地区流苏石斛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摘要】: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西双版纳分布的兰科濒危植物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5个居群共11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2条用于扩增,共检测到117个位点,其中105个为多态位点。分析结果表明,流苏石斛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在物种水平上,流苏石斛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9.7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227,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4779;在居群水平上,各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差异较大(6.84%~39.32%),平均值为23.9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871,各个居群的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o平均为0.1290。AMOVA分析的结果显示,流苏石斛的遗传变异大多数存在于居群间,占总遗传变异的74.79%。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7443。各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范围为0.5882~0.8331。Mantel检测发现,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419,P=0.2416)。鉴于流苏石斛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和居群遗传结构,我们建议对流苏石斛居群所有个体实施及时的就地保护,同时建立迁地保护居群,促进基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