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品种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摘要】: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
|
|
|
1 |
张稳成;唐湘如;谢俊锋;梁仲维;李泽华;马旭;齐龙;刘鸿萍;;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11期 |
2 |
郝云理;;山东省作物的最佳种植方式[J];中国农业气象;1989年01期 |
3 |
李章,董明,梁衍效;改进种植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1990年03期 |
4 |
梁理民,王增信,赵景耀王成;麦棉两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比较[J];中国棉花;1994年07期 |
5 |
武继承,王秋杰,寇长林,孔祥旋,任素坤;开封沙地试验区不同作物种植方式的综合效益评价[J];生态学杂志;1999年01期 |
6 |
李猛,蔡宗兴,万明长,罗福贤;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1999年S1期 |
7 |
张保军,由海霞,海江波;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8 |
李彩虹,吴伯志;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05年02期 |
9 |
;纵横谈[J];中国农垦;1991年04期 |
10 |
王淑珍,鲍海福,张晓云,张淑萍,董树新,徐德俊;半旱地区粮田推行“三、三制”种植方式的研究与推广[J];北京农业科学;1995年03期 |
11 |
季岳松;郑林德;徐晓梅;;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
12 |
吴宝顺;;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田间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0期 |
13 |
A.Nesa;夏明忠;;种植方式对间作玉米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0年03期 |
14 |
赵玉山;;山西·浮山西瓜购销两旺[J];中国果业信息;2014年06期 |
15 |
杨国龙,马彦山,陈娟,季文,王晓萍;冬麦复种水稻品种及种植方式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03年04期 |
16 |
范秀玲;李凤海;史振声;王志斌;张飞;;玉米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增产作用和生理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2010年01期 |
17 |
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胡启锋;尹冬;李木英;吴建富;吴自明;黄山;;不同种植方式对陆两优99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
18 |
;大胆实践创新路 “两粮一棉”双丰收[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5年02期 |
19 |
杨正申;马庆华;;小麦高产的群体指标和种植方式[J];科研汇刊;1981年00期 |
20 |
;改革种植方式 夺取粮棉高产[J];中国棉花;197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