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尾闾河道横断面形态调整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摘要】:为治理尾闾河道萎缩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变化及其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大幅度减小,平滩宽深比有所增大,断面形态变的宽浅;2002年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尾闾河道萎缩有所恢复,平滩流量和平滩面积增大,平滩宽深比减小,断面形态朝着窄深方向调整.通过引入水沙过程参数,建立了尾闾河道断面形态与来水量、来沙系数和来水过程等参数的单因素响应关系以及多因素综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尾闾河道满足一定输水输沙规模的断面形态所对应的水沙过程临界指标,如当黄河口汛期来水量大于141.2×108m3、汛期来沙系数小于0.03、汛期来水过程参数大于2.3时,利津断面平滩流量可达4000m3/s,相应的平滩面积为1648m2、平滩宽深比为6.3.
|
|
|
|
1 |
胡春宏;张治昊;;黄河口尾闾河道平滩流量与水沙过程响应关系[J];水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
2 |
王崇浩;张世奇;曹文洪;;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的计算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09期 |
3 |
胡春宏;陈建国;刘大滨;董占地;;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特征研究[J];水利学报;2006年11期 |
4 |
许殿元;黄河口卫星遥感图象的数字增强处理[J];地理研究;1986年03期 |
5 |
赵庚星,张万清,李玉环,陈乐增;GIS支持下的黄河口近期淤、蚀动态研究[J];地理科学;1999年05期 |
6 |
石晓勇,史致丽;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研究Ⅱ.黄河口磷—钙矿物的离子平衡[J];海洋与湖沼;1999年06期 |
7 |
王凤聪,高慎月,苏志清;黄河口滨海区潮流速度铅直分布及其粗糙度参量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8 |
张志南,图立红,于子山;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二)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9 |
陈国华,季荣,谢式南,张力军;黄河口及渤海湾海水的密度[J];海洋与湖沼;1993年02期 |
10 |
张治昊;;黄河口尾闾河道萎缩过程与水沙条件的关系[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