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的间隙水化学动力学及再循环模式
【摘要】:用 Berner间隙水化学动力学模式研究间隙水中 Pb(Ⅱ),Cd(Ⅱ),Cu(Ⅰ),Zn(Ⅱ)去除反应。将动力学模式应用于沉积物一上覆水,沉积物表层一下层各界面的通量及组份再循环计算,求出初级成岩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率。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间隙水化学过程是计算沉积物一上覆水,沉积物表层一沉积物下层各界面通量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
|
|
|
1 |
王菊英,马德毅,闫启仑,陈红星;海洋沉积物中酸溶硫化物对二价金属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毒性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1年05期 |
2 |
宋金明,朱仲斌;用沉积物的特性参数pH,Eh,Es及间隙水中SO_4~(2-)浓度表征陆源物质对辽东湾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2年03期 |
3 |
王建军,范成新,张路,朱育新,郑超海;太湖底泥间隙水中金属离子分布特征及相关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
4 |
许清辉,郭廷宗,黄江淮,杨春瑾,陈维芬;重金属的间隙水化学动力学及再循环模式[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5期 |
5 |
杨汉东;;武汉东湖间隙水的地球化学[J];水生生物学报;1992年02期 |
6 |
黄丽娟,常学秀,刘洁,王海龙,赵瑾;滇池水-沉积物界面氮分布特点及其对控制蓝藻水华的意义[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7 |
陈建林,陶志宁,王炳坤;粉煤灰中铝盐提取的研究[J];环境导报;1994年04期 |
8 |
朱爱美;叶思源;卢文喜;;鳌山湾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的含量及其分布[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S2期 |
9 |
付美云;周立祥;;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Pb溶出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
10 |
杨学芬;熊邦喜;杨明生;;武汉南湖水体及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的季节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
11 |
周慧卿;;用废铝渣制取高效净水剂——碱式氯化铝的工艺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12 |
肖寒;牟晓红;;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对水体中重金属浓度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13 |
包先明;;黑藻生长对塌陷区污染水体间隙水中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4 |
王趁义;;粉煤灰的酸碱联合活化溶出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1期 |
15 |
何宗健;袁胜林;;乐安江流域重金属的来源与分布探析[J];广东化工;2009年07期 |
16 |
古小治;王强;张雷;申秋实;王兆德;范成新;;物理改良对湖泊沉积物和间隙水特征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
17 |
昝逢宇;霍守亮;席北斗;张靖天;李青芹;刘清学;刘鸿亮;;巢湖近代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营养物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0期 |
18 |
;网络版论文摘要[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4期 |
19 |
孙耀;宋云利;崔毅;;丁字湾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分布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J];海洋水产研究;1993年14期 |
20 |
高丽,周健民;磷在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循环[J];土壤通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