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接触对桩核冠修复后牙体及牙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摘要】:背景:桩核冠修复牙体缺损是恢复牙齿形态与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其修复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多重影响的效应以优化设计。目的:研究不同咬合接触状态下,不同程度牙体缺损采用不同桩核材料修复后的组织应力水平变化。方法:通过CT数据建立人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通过软件生成完整天然牙、6种缺损形式(全颌面轻度缺损、全颌面重度缺损、近中颌面轻度缺损、近中颌面重度缺损、远中颌面轻度缺损、远中颌面重度缺损)及2种桩核(纤维桩、氧化锆桩)冠修复的模型,导入ANSYS三维有限元软件,分析在稳定咬合接触(ABC)和不稳定咬合接触(AC)状态下的牙体、牙周组织应力。结果与结论:相对于稳定咬合(ABC)接触,不稳定咬合(AC)接触提高了牙体和牙周组织应力水平,并且不稳定咬合对修复后牙影响更明显;采用高弹性模量的桩材料修复时,牙体组织应力更高且缺损越大应力越高;纤维桩修复后牙周组织应力略高于氧化锆桩,与缺损形式关系不明显;结果表明,临床修复体咬合调整需精确恢复,尤其是不能缺少B区接触。
|
|
|
|
1 |
杨文丽;林雪峰;;咬合接触的定量研究技术[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6年03期 |
2 |
齐春,钱宗才,陈一怀,王惠芸;咬合接触点测量中灰度图象的定标和误差校正[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
3 |
王惠芸,陈一怀,刘继光,钱宗才,齐春;生理咬合接触点的计算机图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7年01期 |
4 |
王美青;;口腔修复中的咬合接触问题[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
5 |
;用光学咬合法研究正常牙列在正中(牙合)的咬合接触[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年03期 |
6 |
聂志华;李宁;刘月华;;错(牙合)畸形患者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保持阶段(牙合)力及咬合接触变化的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7年01期 |
7 |
于婷婷;宋光保;;T-Scan系统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
8 |
张玉玮,史书俊,孙学敏,韩劼,张菊芳;咬合接触分析及其过早接触与临床指征的关系[J];天津医药;1999年06期 |
9 |
周振,王美青,张俊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三维咬合接触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
10 |
张渊,王美青;应用T-Scan II系统对TMD患者调治疗的分析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
11 |
陈一怀,王惠芸,马轩祥,马辰春,唐吉飞;不同力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
12 |
钱宗才,齐春,杨庆华;咬合接触点测量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建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
13 |
刘继光;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咬合接触的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4年03期 |
14 |
胡志刚;程辉;程祥荣;;T-Scan II系统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6年02期 |
15 |
陆尔奕;张富强;陈晓军;陈建军;王成焘;;全口义齿咬合接触的三维测量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6期 |
16 |
戴宁;周永耀;廖文和;程筱胜;俞青;;虚拟咬合运动初步仿真模拟的研究与实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5期 |
17 |
林挺;卢友光;苏柏华;丁林灿;赵爱梅;;福建省老年人咬合支持情况调查报告[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
18 |
周振;王美青;卜宏;任燕;;调治疗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症状的疗效评价[J];口腔医学研究;2006年05期 |
19 |
陈思娅,陈秀梅;老年人咬合支持状况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
20 |
陈一怀,王惠芸,马轩祥,唐吉飞;深覆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