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摘要】: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确立了中国变质核杂岩的三层结构 ,即盖层 (上部脆性变形层 )、滑脱层 (固态流变中间韧性层 )、核部 (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 ,分析并总结了各层的主要特征。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以燕山期为主 ,喜山期次之 ,还有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依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 ,可分为板缘变质核杂岩和板内变质核杂岩两类 ,它们均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变质核杂岩核部基本上都发生一期以上的岩体侵入 ,是找矿探矿的理想构造区。
|
|
|
|
1 |
朱志澄;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构造研究述评[J];地质科技情报;1994年03期 |
2 |
宋鸿林;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J];地质通报;2002年Z1期 |
3 |
张进江,郑亚东;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发育的阶段性及其年代确定[J];地质学报;1999年02期 |
4 |
郑亚东;我国发现阿尔卑斯特大型推覆构造及变质核心杂岩[J];中国地质;1990年06期 |
5 |
L.E.Webb,S.A.Graham,C.L.Johnson,G.Badarch;南蒙亚干—翁奇海尔罕变质核杂岩的产状、年龄及意义[J];内蒙古地质;1999年02期 |
6 |
崔学军,曾佐勋;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
7 |
张进江,郑亚东,刘树文;应用剪切作用类型理论判别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以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研究为例[J];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
8 |
张进业;衡山变质核杂岩体西缘构造特征[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9 |
候光久,索书田;湘西沃溪变质核杂岩与金矿关系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
10 |
张进业;衡山变质核杂岩体西缘剥离断层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J];铀矿地质;1994年03期 |
11 |
曹高社,赵太平,冯有利,薛良伟;豫西后造山阶段存在变质核杂岩吗?[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12 |
郑亚东,王士政,王玉芳;中蒙边界区新发现的特大型推覆构造及伸展变质核杂岩[J];中国科学B辑;1990年12期 |
13 |
刘德民;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1期 |
14 |
聂淦波;福建建阳竹洲变质核杂岩及其成矿作用初探[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15 |
张世涛,冯明刚,吕伟;滇东南南温河变质核杂岩解析[J];中国区域地质;1998年04期 |
16 |
李东旭,许顺山;变质核杂岩的旋扭成因——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解析[J];地质论评;2000年02期 |
17 |
邵济安,张履桥,贾文,王佩瑛;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J];岩石学报;2001年02期 |
18 |
高坪仙;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变质核杂岩模式在我国的运用实践[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4年03期 |
19 |
张履桥,邵济安,郑广瑞;内蒙古甘珠尔庙变质核杂岩[J];地质科学;1998年02期 |
20 |
汪劲草,肖龙;安徽怀宁古变质核杂岩体的结构及构造演化[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