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及膝关节白介素-17和白介素-23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复制R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电针针刺大鼠双侧的"足三里"和"昆仑"穴,强度为1~2mA,频率2Hz/100Hz,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和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的踝关节直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和膝关节内的IL-17和IL-23的含量均降低(P0.05);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除膝关节IL-17含量电针组高于泼尼松组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RA大鼠有治疗作用,减少血清和膝关节中IL-17和IL-23的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
|
|
1 |
李晶,吴忠,张梅棣,汤郁,戴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白细胞介素-6与皮质醇节律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
2 |
;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
3 |
王开强;慢性疼痛与细胞因子[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年05期 |
4 |
林振和;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途径的调节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年04期 |
5 |
姚茹冰;蔡辉;;核因子-κB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3期 |
6 |
朱月伟;陈肖燕;韩杭生;张瑶;罗诗荣;;铺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1年01期 |
7 |
张占铸;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2期 |
8 |
方剑乔;吴翔;刘琼;邢建伟;;雷马贴膏穴位敷贴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年04期 |
9 |
唐照亮,余新欣,陈全珠,侯正明,章复清,袁静,陈向涛,张道芹,宋小鸽;6-羟多巴胺化学损毁小鼠外周交感神经对艾灸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1年04期 |
10 |
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王宁新,徐斌,侯正明,陈全珠,袁静,陈向涛,张道芹,王元勋;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炎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3年04期 |
|
|
|
|
|
1 |
李敬来;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现状[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
2 |
任志强,刘运良,刘丽君,王训凡,郭正科;三黄肾康丸治疗大鼠慢性肾衰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房;2001年01期 |
3 |
陈杰,王进海,龚均,汪涛,程鹏;药物干预治疗大鼠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S1期 |
4 |
田新红,李伟,李成文,李增富;长期应用卡马西平对大鼠小脑结构与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4年08期 |
5 |
马骏,朱书秀,王彦春,甘水咏;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10期 |
6 |
王冰;王宗仁;江山;潘惠娟;;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对海马缺血损伤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8期 |
7 |
徐勤;沈逸萍;许安丽;罗振亮;;SD大鼠及beagle犬肾上腺组织形态计量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
8 |
栗志远;陆国才;袁伯俊;姜华;戴益民;佘佳红;黄矛;;西那沙星对幼龄大鼠的软骨毒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04期 |
9 |
商常发;赵芝刚;顾有方;陈会良;李卫民;董策龙;;大枣多糖对大鼠血清钙和葡萄糖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年02期 |
10 |
王毅;林伟;施举红;;野百合碱处理大鼠的血清对大鼠肺动脉压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