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特征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文冠果的种群特征,为文冠果人工林的天然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文冠果天然林各6块并设置样地,通过实地调查,对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的种群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文冠果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编制标准生命表及不同坡向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结果】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幼龄个体数多,中老龄个体数少。Ⅱ龄级文冠果死亡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降低;在Ⅴ、Ⅵ龄级,由于生理衰老再次出现死亡高峰。文冠果种群存活曲线呈DeeveyⅢ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以半阳坡种群聚集强度较大,这是文冠果生长的最适宜生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聚集强度逐渐减小,此时种群趋向于随机分布。【结论】在进行文冠果经营时,应结合其生理特点和繁殖特性进行抚育管理。
|
|
|
|
1 |
;木本油料——文冠果[J];新农业;1975年14期 |
2 |
;文冠果育苗[J];辽宁林业科技;1977年02期 |
3 |
郎奎昌,马丽玲,刘武林,佟常耀,张学曾;文冠果的染色体数目[J];林业实用技术;1980年04期 |
4 |
于富;;文冠果的丰产措施[J];内蒙古林业;1981年08期 |
5 |
董云岚;;文冠果适生生态条件调查[J];河南林业科技;1985年01期 |
6 |
安通华,王东辉,赵春友,窦义珍,陈炼彪;灌溉地文冠果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学;1977年Z1期 |
7 |
佟常耀;张学增;;文冠果历史概况[J];吉林林业科技;1979年01期 |
8 |
缪礼科;雷开寿;;迅速发展“北方油茶”文冠果——对我省发展文冠果的几点认识[J];陕西林业科技;1980年02期 |
9 |
吴兆忠;张宝孚;白金友;尚德库;;朝鲜发展文冠果的展望[J];辽宁林业科技;1987年06期 |
10 |
崔红;文冠果育苗技术[J];山西林业;2004年04期 |
11 |
林兴;;文冠果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7年06期 |
12 |
郝天才;;文冠果[J];人民黄河;1965年09期 |
13 |
蔺仲儒;;插根繁殖文冠果[J];林业实用技术;1966年07期 |
14 |
吕占杰;林业局;张建中;高宪武;;文冠果间种作物效果初报[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年02期 |
15 |
吕占杰;;浅议文冠果的经营[J];内蒙古林业;1983年02期 |
16 |
蔡壮飞;黄自善;赵凤兰;;文冠果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1966年03期 |
17 |
叶玉彩,李现生,陈鲜霞;木本燃料油能源树木文冠果生态特性及栽培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
18 |
叶玉彩,杜晓红,陈鲜霞;文冠果生态特性及栽培[J];林业实用技术;2005年07期 |
19 |
赵国锦;于明礼;;文冠果的插根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6年06期 |
20 |
缪礼科,王向发;文冠果引种栽培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197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