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弘;展示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简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
2 |
王绍平;为“文化定型”再定型——美国黑人作家埃利森小说的文化意义[J];克山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
3 |
埃里克·纽霍尔,甘文平,孟庆凯;思想模式与创造力——论拉尔夫·埃利森为何未完成他的第二部小说[J];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03期 |
4 |
严忠志;无法弥合的裂痕,难以医治的创伤——读丹尼尔·斯蒂文的《最后的补偿》[J];译林;1997年04期 |
5 |
周至洁;福克纳笔下的黑人形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6 |
佚名;;尊重[J];班主任之友;2006年02期 |
7 |
萧曼;让·热内的生平及其作品[J];戏剧艺术;1999年02期 |
8 |
许海燕;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评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
9 |
李保军;;休斯和斯考茨保罗案件[J];博览群书;2002年07期 |
10 |
谭惠娟;拉尔夫·埃利森[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
11 |
汪剑;张琳;;从《乱世佳人》看美国内战对黑人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
12 |
李秀青;;白人文化霸权下扭曲的幼小心灵——《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形象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
13 |
王周生;;黑人理发师巴瑞[J];上海文学;1992年07期 |
14 |
王家湘;喜闻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J];外国文学;1994年01期 |
15 |
刘捷;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述评[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
16 |
露西尔·克利夫顿,松风;露西尔·克利夫顿诗选[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3期 |
17 |
苏琴;郭成;;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美国废奴运动[J];青年文学家;2009年19期 |
18 |
倪云;;为了忘却的纪念:澳洲白人与土著的历史记忆——凯特·格伦威尔《神秘的河流》解读[J];山花;2010年06期 |
19 |
杨金才;焕发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光辉的杰作——试评艾丽丝·沃克的《紫色》[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3年01期 |
20 |
邹溱;《紫颜色》中的颜色与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