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硅质掺合料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研究
【摘要】:研究了作为第6组分的天然硅质活性掺合料取代硅灰的比例、水胶比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流动度、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利用火山灰效应数值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活性掺合料和硅灰对RPC的抗压强度贡献率。研究表明,在控制一定的流动度,掺合料取代硅灰不超过50%的条件下,能够配制出强度高于120 MPa的活性粉末混凝土。
|
|
|
|
1 |
闫志刚,阎贵平,吴萱;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优化设计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2 |
方志,杨剑;FRP和RPC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3 |
许利惟,毛文宫;浅析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性[J];福建建材;2005年01期 |
4 |
吴炎海,何雁斌,杨幼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力学性能[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5 |
龙广成,谢友均,王培铭,蒋正武;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与微细观结构[J];硅酸盐学报;2005年04期 |
6 |
刘斯凤,孙伟,张云升,李刚;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
7 |
龙广成,陈瑜;RPC200的强度及收缩影响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
8 |
赖建中,孙伟,焦楚杰,林玮,金祖权;生态型RPC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J];工业建筑;2004年12期 |
9 |
陈健,刘红彬,贾玉丹,鞠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
10 |
戴兰芳;梁旭黎;赵胜涛;苏胜昔;梅松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强度和耐久性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
|
|
|
|
1 |
何雁斌,吴炎海,杨幼华,陈尚鸿,李轶慧;活性粉末混凝土(RPC200)的材料选用及制作技术[J];福建建筑;2003年01期 |
2 |
杨吴生,黄政宇;新拌活性粉末混凝土流变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4年02期 |
3 |
徐永模,彭杰,赵昕南;评价减水剂性能的新方法——砂浆坍落扩展度[J];硅酸盐学报;2002年S1期 |
4 |
刘斯凤,孙伟,张云升,李刚;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
5 |
陈广智,孟世强,阎培渝;养护条件和配合比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变形率的影响[J];工业建筑;2003年09期 |
6 |
李渝军,丁建彤;泵送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抗离析性能[J];混凝土;2005年03期 |
7 |
何峰;黄政宇;;硅灰和石英粉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贡献的分析[J];混凝土;2006年01期 |
8 |
何峰,黄政宇;200~300MPa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技术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0年04期 |
9 |
龙广成,谢友均,王新友;矿物掺合料对新拌水泥浆体密实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2年01期 |
10 |
钟世云;鲍明轩;薛明;;聚羧酸盐减水剂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参数[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