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办学的社会化展望
【摘要】:采用调查、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索体育院校办学的途径,结果证明:依托行业,面向社会,多方协作,共同办学的大教育观是可行的。
|
|
|
|
1 |
宋亚军,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2 |
许宗祥;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3 |
陈伟,欧阳柳青,谭华,沈建华,康昌发,唐宏贵,张江南,杨梅;高等体育院校培养高层次国际体育人才(奥运人才)的若干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4 |
车晓波,魏琳;从国外体育院校的发展状况谈创建一流体育大学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5 |
李振斌,田振军,杨小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建立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体育学刊;2002年01期 |
6 |
彭贻海,王莉,严精华,赵淑英,高连顺,陈勇军;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7 |
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6期 |
8 |
倪旭芬;我国艺术体操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