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摘要】:为了解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10~11 a、7~9 a和3~5 a林龄人工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植物叶片(乔木、灌木和草本)、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及计量比分析,探讨了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相互关系及其N、P养分限制。结果表明,1)针阔混交林乔木、灌木和草本叶片碳含量均值分别为502.88、472.18和438.31 mg·g-1,其叶片碳含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叶片全氮含量均值分别为15.87、19.61和15.72 mg·g-1,叶片全磷含量均值为1.09、1.24和0.91 mg·g-1,其叶片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灌木乔木草本;凋落物碳、氮和磷含量均值分别为497.07、11.36和0.45 mg·g-1,凋落物氮和磷含量均低于植物。2)针阔混交林乔木叶片C/N、C/P和N/P均值分别为34.43、517.06和15.63,灌木和草本叶片C/N、C/P和N/P均值分别为26.60和28.55、438.77和507.59、16.52和17.95,而凋落物C/N、C/P和N/P为46.50、1193.26和26.17;不同林龄杉木叶片N/P均低于14,表明杉木生长受N限制;10~11a林龄阔叶树生长受N的限制,7~9 a和3~5 a林龄阔叶树生长受P的限制,灌木和草本生长基本受P限制。3)植物叶片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全磷含量与C/N、C/P、N/P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0.01,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C/P、N/P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P0.01,P0.05)。本研究为中幼龄人工林抚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
|
|
|
1 |
卢小良,吴万春,李杰夫;南亚热带草坪草的种类及选择[J];草原与草坪;2002年02期 |
2 |
何业华;韩景忠;刘成明;林顺权;胡桂兵;欧阳若;叶自行;余小玲;谢志亮;徐永炉;何海波;张利添;;南亚热带李新品种‘华蜜大蜜李’[J];园艺学报;2009年11期 |
3 |
陆振永,梁建平;谈广西的南亚热带特色林业[J];广西林业科学;2001年04期 |
4 |
朱小龙,裘丽,李振基;“关键种”理论与福建南亚热带极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构想[J];福建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
5 |
朱积余,唐玉贵;南亚热带珍稀花卉培育技术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2年01期 |
6 |
陈惠;王加义;潘卫华;林晶;徐宗焕;杨凯;李丽纯;;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的确定[J];中国农业气象;2012年01期 |
7 |
朱积余;南亚热带珍稀花卉培育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9年02期 |
8 |
何业华;;南亚热带李新品种“华蜜大蜜李”[J];中国果业信息;2010年02期 |
9 |
魏守兴;陈秀龙;覃新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江门)热带南亚热带农业综合试验站建设思考[J];热带农业科学;2013年10期 |
10 |
罗凯;;浅谈雷州半岛南亚热带植物的开发与利用[J];农村研究;1999年06期 |
11 |
朱积余,莫钊志;广西热带南亚热带主要树种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保存策略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1999年03期 |
12 |
朱积余,蒋燚,龙定建;广西热带南亚热带适宜的国外树种引种来源区选择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1年03期 |
13 |
陈家豪,张潍民,陈家文,徐宗焕,吴仁烨;南亚热带12月低温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4 |
洪继华,章申;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一些土壤中汞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83年01期 |
15 |
唐立新,王刚,杨佳珍,曾亚林,梁龙建;贵州南亚热带荔枝开发研究初报[J];贵州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
16 |
赵美琦,肖悦岩,陈合明,刘太勇,黄风禄,柳新华;南亚热带湿润草地病害的基本调查[J];中国草地;1999年01期 |
17 |
李文,蔡文华;福建南亚热带气候资源变化之认识[J];福建热作科技;1998年03期 |
18 |
汪炳根;热带、南亚热带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01年S1期 |
19 |
刘桂林,庞虹,周昌清,温瑞贞,陈海东;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人工林昆虫资源的研究(Ⅰ)[J];昆虫天敌;2005年02期 |
20 |
刘桂林,庞虹,周昌清,温瑞贞,陈海东;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人工林昆虫资源的研究(Ⅱ)[J];昆虫天敌;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