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肥力红壤水稻土根际团聚体组成和碳氮分布动态
【摘要】:研究水稻种植期间表层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对揭示人为耕作的影响、认知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两种不同肥力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田间根袋试验,分别于水稻插秧前、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样,分析了水稻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全氮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肥力土壤团聚体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56.2%~64.0%),0.25~1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除1~2 mm粒级外,水稻生育期内根际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均有显著变化;取样时期、根际作用与取样时期的交互效应对0.25~1 mm和0.053~0.25 mm粒级含量有显著影响。高肥力土壤中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59.8%~72.0%),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最高,取样时期显著影响0.25 mm大团聚体含量,根际作用与取样时期的交互效应对2 mm粒级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率较低,平均重量直径(MWD)较高,种植水稻有助于提高根际土壤的稳定性。两种肥力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1~2 mm粒级最高,0.053~0.25 mm粒级最低,大团聚体中显著高于微团聚体。根际土壤中,水稻成熟期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插秧前无显著差异,而分蘖期和孕穗期有明显波动;水稻的生长降低了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对高肥力土壤的影响更为显著。总体而言,低肥力土壤中,根际作用主要影响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取样时期影响团聚体碳氮含量;高肥力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和碳氮分布受根际作用和取样时期的共同影响。
|
|
|
|
1 |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
2 |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
3 |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4 |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
5 |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
6 |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年03期 |
7 |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
8 |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J];土壤通报;2010年02期 |
9 |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2期 |
10 |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3期 |
11 |
许海波;赵道远;刘培亚;李玉姣;董长勋;;磷酸盐对水稻土团聚体不同类型重金属镉、铬(Ⅵ)吸附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5期 |
12 |
刘玮;蒋先军;;耕作方式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素矿化的影响[J];土壤;2013年03期 |
13 |
江耀宗;水和离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柱中的移动[J];核农学报;1990年01期 |
14 |
J·S·C·Mbagwu;袁剑舫;;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进展;1991年01期 |
15 |
吕悦来;李广毅;;土壤干团聚体抗风蚀稳定性的测定——方法评述[J];土壤学进展;1991年06期 |
16 |
L.J.Hagen,E.L.Skidmore,刘正杰;风蚀—团聚体磨蚀系数的预测[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4年03期 |
17 |
李婕;杨学云;孙本华;张树兰;;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塿土团聚体的大小分布及其稳定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2期 |
18 |
侯春霞,骆东奇,谢德体,魏朝富,朱波;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19 |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
20 |
苏永中;王芳;张智慧;杜明武;;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