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铜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
【摘要】:采用柱淋溶实验方法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铜在不同土壤中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灰褐土和潮土中,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存在使铜在这两种土壤中迁移能力分别增强了8 432倍和32倍,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结合态铜是铜在土壤中运移的主要形态。然而这一现象在具有较高有机质含量的褐土和黑土中变得不明显。在褐土中只有1.35%的铜以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结合态运移;而在黑土中,几乎没有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结合态运移的铜,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不作为铜离子运移的载体。在运移过程中,铜能部分或完全地从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上解吸下来。土壤有机质是引起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吸附态铜解吸的重要因素,铜从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上解吸比率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对铜离子具有强烈的络合作用,土壤有机质越高,越容易从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上竞争吸附铜离子,从而增加铜的解吸比率。
|
|
|
|
1 |
李兵;王宇光;;平菇漆酶与Cu~(2+)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
2 |
管虹;;铜离子对葡萄试管苗的毒害机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1期 |
3 |
董妍玲;潘学武;;Cu~(2+)诱导刺激对喜树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生物合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
4 |
黄玉超;董虎;徐晨阳;任凭;钟连进;;黄瓜植株与愈伤组织对铜的耐受及其铜积累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年05期 |
5 |
邹献中,赵安珍,季国亮;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的释放[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
6 |
陈慧娟;张敬华;韩润平;;不同化学方法修饰后酵母菌吸附铜离子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
7 |
王凡;赵元凤;吕景才;刘长发;;铜在栉孔扇贝组织蓄积、分配、排放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7年03期 |
8 |
臧晓欢;吴秋华;马晶军;李英丽;李敬慈;何红岩;董文静;;浊点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铜[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9 |
蔡青;雷泽湘;胡宏伟;陈中义;;凤眼莲净化含铜废水的效果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年02期 |
10 |
曹军;尤雅婷;徐国想;;海带吸附铜、镍离子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
11 |
谭树华;欧阳铭;;铜对水生动物生理及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11期 |
12 |
陈丽萍;段毅文;陈艺红;;向日葵秸杆对铜离子的吸附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
13 |
薛良义,彭欣,韦家永;铜离子对黄鳝血细胞微核及吞噬能力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3年05期 |
14 |
高宏;唐蜻;徐旭东;;集胞藻PCC6803铜离子诱导表达平台的构建[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2期 |
15 |
樊连梅;李哲斐;韦革宏;;一株抗铜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年02期 |
16 |
陈明亮;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的空间变异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
17 |
蒋廷惠,胡霭堂,秦怀英;土壤中锌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1993年03期 |
18 |
刘声远,刁爱坡,王玉新;铜离子对连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SOD活性的影响及其消除[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9 |
姜勇,诸葛玉平,梁超,张旭东;火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3年01期 |
20 |
徐华,蔡祖聪;土壤性质和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对CH_4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影响(英文)[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