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湖敖包泡沉积物磷形态垂向分布特征
【摘要】:应用SMT连续提取法对连环湖敖包泡北部(AB1)和南部(AB2)柱状沉积岩芯中磷形态的含量和垂向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沉积岩芯年代测定,探讨了该湖区沉积物中磷的演化特征与人为污染历史以及内源磷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AB1、AB2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含量和垂向变化不同,AB1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均高于AB2,且随深度变化波动较大。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1981年,AB1沉积物各形态磷和OM含量波动较大;AB2沉积物中Ca-P、IP、TP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之势,Fe/Al-P、OP、OM含量变化较稳定。1981—2009年,AB1沉积物Ca-P、IP、OM含量变化较小,Fe/Al-P、OP、TP含量相对波动较大;AB2沉积物Ca-P、Fe/Al-P、TP含量不同程度上先增加后减少,IP、OP、OM含量变化均呈增加趋势。连环湖敖包泡沉积物磷人为来源以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的流失为主。湖泊北部磷含量高于南部,这与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敖包泡北部附近村落密集而南部没有村落。应用单一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湖泊表层沉积物磷素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湖区北部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超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同时AB1沉积物上部较底部活性磷(Fe/Al-P和OP)增加较多、且活性磷(Fe/Al-P和OP)是AB1沉积物磷增加的主要形态,因此连环湖敖包泡沉积物中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风险增加,对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影响应予以关注。
|
|
|
|
1 |
吴重华,王晓蓉,孙昊;羊角月芽藻的生长与湖水中几种磷形态关系模型的建立[J];环境化学;1997年04期 |
2 |
吴重华,王晓蓉,孙昊;羊角月芽藻摄取磷形态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化学;1998年05期 |
3 |
吴重华,王晓蓉,孙昊;几种物质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
4 |
章婷曦;王晓蓉;金相灿;;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
5 |
杨志虹;马晓宇;张毅;吕卫华;郭博书;;黄河下游钙-磷形态测定及其生态学意义[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
6 |
张宪伟;潘纲;陈灏;廖龙标;郭博书;王晓丽;;黄河沉积物磷形态沿程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
7 |
王晓蓉,吴重华;湖水中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J];环境化学;1994年02期 |
8 |
郑振华,周培疆,吴振斌;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摄取东湖水磷形态的动力学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03期 |
9 |
金相灿;庞燕;王圣瑞;周小宁;;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磷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
10 |
王琦;姜霞;金相灿;徐玉慧;;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J];湖泊科学;2006年02期 |
11 |
张丽媛;王圣瑞;储昭升;杨苏文;金相灿;包亮;张福林;倪兆奎;;洋河水库流域土壤与库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11期 |
12 |
许春雪;袁建;王亚平;王苏明;代阿芳;;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磷形态顺序提取分析方法[J];岩矿测试;2011年06期 |
13 |
姚扬,金相灿,姜霞,李丽和;光照对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及磷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S1期 |
14 |
赵志梅;秦延文;;渤海湾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分析[J];海洋技术;2006年04期 |
15 |
袁和忠;沈吉;刘恩峰;;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变化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11期 |
16 |
袁探;华玉妹;朱端卫;丁敏;蔡建波;;外源硫酸盐对武汉南湖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的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
17 |
刘少军;臧淑英;肖海丰;;二八股子泡沉积物磷形态、总氮及有机质演化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
18 |
张洪;单保庆;尹澄清;;六叉河小流域不同景观结构中径流磷形态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
19 |
张喜;刘凌;王流通;李艳枫;邢西刚;王浠浠;肖燕;;大纵湖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4年02期 |
20 |
谢长宝;汪金舫;;人工降雨条件下花卉地径流中磷形态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