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初植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摘要】:探讨樟子松人工林林下土壤粒度特征随林分密度的变化及影响,以陕西省榆林市珍稀沙生植物保护基地内8个密度梯度(925~2 700株/hm~2)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20—40cm土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值和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砂粒为主,其次是粉粒、黏粒;粒度特征整体呈现粒径较粗、分选较差、偏度正和峰态为中至窄的特点,土壤分形维数分布于1.422~2.084之间;樟子松林林下各层土壤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均大于裸沙地,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均呈现递增趋势,而樟子松林林下各层土壤偏度均小于裸沙地,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土壤细粒物质在樟子松林的长期保护下逐渐恢复,并且表层土壤恢复速度大于下层土壤;同时,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标准偏差和峰态值没有明显的规律,土壤颗粒的粗细分配变化不稳定,说明林分密度因素不足以致使土壤颗粒的粗细分配朝良好趋势发展。
|
|
|
|
1 |
肖锐;李凤日;刘兆刚;;樟子松人工林分枝结构的分析[J];植物研究;2006年04期 |
2 |
赵琼;曾德慧;于占源;邓斌;范志平;;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转化的根际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
3 |
黄刚;赵学勇;苏延桂;岳广阳;;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微环境改良效果的评价[J];干旱区研究;2008年02期 |
4 |
刘朝武;;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与管理[J];民营科技;2014年02期 |
5 |
朱教君;康宏樟;许美玲;吴祥云;王巍;;外生菌根真菌对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
6 |
方杰;魏雅芬;刘帅;赵学勇;李胜功;;科尔沁沙地丘间低地樟子松人工林水分利用来源的稳定同位素解析[J];生态学杂志;2011年09期 |
7 |
焦树仁;樟子松人工林蒸腾耗水量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1984年06期 |
8 |
焦树仁;辽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分布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5年04期 |
9 |
焦树仁;;辽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水分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7年04期 |
10 |
张继义,赵哈林,崔建垣,张铜会,赵学勇;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年03期 |
11 |
任洪飞;;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管窥[J];河南科技;2014年09期 |
12 |
赵琼,曾德慧,陈伏生,陈广生,于占源,冀晓燕;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
13 |
移小勇;赵哈林;崔建垣;李玉强;左小安;卓鸿;;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小面积)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
14 |
刘兆刚;舒扬;李凤日;;樟子松人工林一级枝条基径和枝长模型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8年02期 |
15 |
孙志军;;浅谈樟子松人工林鼠害及综合防治[J];今日科苑;2008年06期 |
16 |
廖彩霞;李凤日;;樟子松人工林树冠表面积及体积预估模型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年04期 |
17 |
刘仁华,陈曦,迟树桓;在樟子松人工林和种子园中防治东北鼢鼠的试验[J];兽类学报;1991年02期 |
18 |
任常春,刘晓东;樟子松人工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的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年03期 |
19 |
李子东;;晋北山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及立地质量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24期 |
20 |
班宏娜;刘兆刚;;帽儿山林场樟子松人工林光辐射分布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