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恢复多样性的研究
【摘要】: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 a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乔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a采伐迹地、2a采伐迹地、3a采伐迹地和5a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1,0.792,0.845和0.870,Shannon-Weiner信息统计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和S im 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相似。植被总生物量由1.351 t/hm2增加到9.745 t/hm2,撂荒2a时植被系统开始产生枯落物。随着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0.824 t/hm2增加到1.403 t/hm2。与采伐前相比,撂荒使采伐迹地土壤表层(0~15 cm)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
|
|
|
|
1 |
吴祥云;卢慧;王晓娇;;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自然恢复的植物多样性、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7年07期 |
2 |
李玉航;袁春良;刘淑玲;焦树仁;;章古台固沙林更新造林中天然更新的结合与利用[J];防护林科技;2008年05期 |
3 |
吴祥云,刘广,韩辉;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1年04期 |
4 |
王晓春,阎成孝,常忠连,陈宝晶,王清涛;樟子松固沙林经营技术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5 |
焦树仁;李玉航;袁春良;刘淑玲;孟鹏;杨树军;;章古台固沙林天然更新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8年05期 |
6 |
;科技动态与简讯[J];吉林林业科技;1990年02期 |
7 |
钱范俊,于和;樟子松主要钻蛀性害虫初报[J];防护林科技;1984年00期 |
8 |
钱范俊,于和;樟子松两种钻蛀性害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
9 |
闻连仁;;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的建立与管理[J];辽宁林业科技;1988年04期 |
10 |
吕克春,于福,曹本富,韩英材,徐少峰,胡春平,杨宝茂,费兴德,陈明杰,张树海,王友兰,刘志勇,刘新桥,王再兴;应用吲哚丁酸处理樟子松、落叶松种子育苗试验研究[J];农药;1989年03期 |
11 |
任国俊;;阴山北部沙化区可引种樟子松[J];内蒙古林业;1992年04期 |
12 |
潘湘海;樟子松不同药剂浸根造林试验初报[J];河北林业科技;1994年03期 |
13 |
尉秋实,闫来基;河西地区樟子松播种育苗技术[J];甘肃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
14 |
肖波,邱华,孔繁贵;樟子松在黑龙江省西部多种土壤中的生长状况[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03期 |
15 |
刘润焕;孟宪毅;左鸿飞;;全区樟子松基地建设启动会议在多伦县召开[J];内蒙古林业;2010年11期 |
16 |
;沙地移松包装器[J];林业实用技术;1974年07期 |
17 |
;樟子松、落叶松种子高床催芽晾晒处理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1975年05期 |
18 |
赵玉章,于洪军;樟子松幼树整枝[J];新农业;1982年03期 |
19 |
戴华国,岳书魁,张国财;为害樟子松的两种小卷蛾科新害虫[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20 |
佟宝禄,李春跃;长岭县民营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调查[J];吉林林业科技;198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