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研究
【摘要】:雷竹(Phyllostachyspraecox)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优良笋用竹种,近年来以重施肥和冬季地表覆盖增温为核心的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为了解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现状,采集了浙江省雷竹主产区40个样点土壤样品,利用ICP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重金属镉(Cd)、铬(Cr)、铜(Cu)、铅(Pb)和锌(Zn)全量含量分别为0.23±0.11,68.23±25.61,23.26±6.61,12.47±2.86,108.50±54.92mg/kg,所有样点5种重金属全量均未出现超标现象。Cd、Cr、Cu、Pb和Zn有效态含量分别为0.028±0.025,0.150±0.102,3.482±1.304,1.636±1.022,10.814±9.767mg/kg,5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变异均明显大于全量。重金属Cd、Cu、Pb和Zn有效态含量占全量百分比较高。从不同栽培历史雷竹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来看,Cu、Pb、Zn3种元素随着栽培历史延长,土壤中全量含量显著上升,其中Cu上升量最大,栽培历史从2~3年延长到8~10年,Cu含量增加了1.39倍。重金属Cd、Cu、Zn全量与有效态含量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
|
|
|
1 |
刘朝贵,唐阵武,王正银,李成琼,范永红,刘华强,杨学春;涪陵南沱茎瘤芥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土壤重金属[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2 |
黄进;;模拟酸雨淋溶对土壤镉迁移的影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3 |
阎晓明,何金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
4 |
黄昀,李道高,刘光德,谢金峰,刘洪;三峡库区柑橘对土壤重金属吸收富集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5年01期 |
5 |
宣昊;滕彦国;倪师军;王金生;张成江;;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矿物岩石;2005年04期 |
6 |
易秀;;西安市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
7 |
崔邢涛;宋泽峰;栾文楼;;冀东表层土壤中镉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J];现代地质;2008年06期 |
8 |
罗绪强;王世杰;刘秀明;王程媛;余海;;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重金属镉的地球化学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
9 |
曹伟;周生路;王国梁;孙波;;长江三角洲典型区工业发展影响下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
10 |
夏增禄;土壤重金属作物效应的区域分异[J];生态学报;1994年01期 |
11 |
吴堑虹;戴塔根;方建武;张建新;邢旭东;郭定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J];地质通报;2007年11期 |
12 |
甄宏;;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
13 |
息朝庄;戴塔根;黄丹艳;;湖南株洲市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中国地质;2008年03期 |
14 |
房辉;曹敏;;云南会泽废弃铅锌矿重金属污染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9年07期 |
15 |
徐明星;周生路;王晓瑞;吴绍华;曹伟;张红富;;长江三角洲典型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
16 |
王华东;朱耀明;曾连茂;范业尧;李生伋;;黄石大冶地区土壤重金属的背景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17 |
符娟林;张履勤;章明奎;;种植马尾松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移动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05年06期 |
18 |
潘静娴;李新国;沈健;姚海燕;;Cd污染下蒌蒿生长和Cd蓄积特性的研究[J];土壤;2006年02期 |
19 |
钟雪梅;刘杰;朱义年;宋波;梁延鹏;;连续提取法对电镀废水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20 |
王高;华明;郑俊;朱佰万;;江都市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江苏地质;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