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审美再现——从林语堂之英译《浮生六记》谈起
【摘要】: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因其意象的不确定性而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浮生六记》原作中有大量的模糊语言,通过林语堂对其的翻译来探讨如何在译文中实现模糊语言的审美效果,希望藉此引发对模糊语言翻译的思考。
|
|
|
|
1 |
耿秀萍;;跨文化语境下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
2 |
崔琳;;中等职业院校综合艺术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1年04期 |
3 |
赵颖;;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张力关系研究——以穆旦诗歌翻译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
|
|
|
|
1 |
郑国铨;;论文学的价值观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
2 |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