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来阐明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及其产生的储层效应。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可分为早、中、晚3期,以早期和晚期为主。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从过饱和的碱性湖水介质中析出的产物。而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含(亚)铁方解石,多形成于晚成岩阶段A2期,与碱性成岩流体中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关系密切。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中碳主要来源于大气水中溶解的CO2和湖相原生碳酸盐岩的碳,而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中,部分同位素组成较轻的碳可能受到有机碳影响;有机酸引起的长石类骨架颗粒溶解为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提供了主要的钙源。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半深湖相中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相对较重,主要为无机碳,多为早期碳酸盐;而砂质碎屑流、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相的碳酸盐多为中晚期胶结物,为碱性成岩环境的产物。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有机碳的混入,并且随着离湖中心距离的增大,有机碳混入的比例也随之增大。
|
|
|
|
1 |
党牛牛牛;赵虹;燕洲泉;郑小杰;陈永胜;贾玉琴;;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探区西南部延安组和延长组储层物性比较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
2 |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对延长组油源问题的探讨[J];石油学报;1980年02期 |
3 |
何义中,陈洪德,张锦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1期 |
4 |
宋凯,吕剑文,杜金良,王宏科;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J];古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
5 |
李贤庆,胡国艺,侯读杰,李剑,熊波,唐友军;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的运移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6 |
文应初;陕甘宁盆地晚三叠世的湖相重力流沉积及其含油性[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
7 |
黄炳善;苏北高邮凹陷下第三系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类型演变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1989年02期 |
8 |
魏红红,彭惠群,李静群,谢正温,漆雕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
9 |
张承泽,原海涛
,杨琴;富县地区延长组6段沉积特征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10 |
王六桥,李善因;震前油、水井喷涌异常现象成因机理的EDV理论(A)——现象的观测及成因假说(英文)[J];地震研究;1987年05期 |
11 |
濮志锋;苏州市区褐黄色与灰色粘性土成因与工程特性[J];西部探矿工程;2002年04期 |
12 |
吴志宇,赵虹,李文厚,李强;安塞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2期 |
13 |
杨友运;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5期 |
14 |
曹琰波;惠宝;徐友宁;;矿渣性泥石流的成因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1期 |
15 |
刘勇,雷天成,孙冬胜;陕北斜坡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6 |
李忠权,张寿庭,王洪辉,邓高;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成因机理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探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7 |
刘勇,金晓辉,雷天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初次运移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8 |
蔺宏斌,姚泾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特性与物源探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19 |
李春玉,谢渊,刘绍光,黄宏伟,李明辉;陕北富县延长组特低孔渗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20 |
魏斌,魏红红,陈全红,赵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