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成藏系统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致密低渗透、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已成为中石化能源接替区之一。通过烃源岩、储层物性、圈闭特征、成岩作用及泥岩欠压实特征分析,认为构造作用造成了成岩作用路径及过剩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使储层类型多样,最终导致了中生界成藏机理具有明显差异。将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油藏成藏动力学机制划分为3种类型:自源高压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低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远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高效储层;自源"低压"半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碎屑岩古风化壳;而远源常压开放油藏勘探重点则为与古地貌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
|
|
|
|
1 |
马俊胜;段志强;;延长组核磁共振录井基本解释方法研究[J];钻采工艺;2010年S1期 |
2 |
梁冰,刘晓丽,薛强;低渗透地下环境中水-岩作用的渗流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3 |
周贤文;包凤;;特低丰度低渗透薄互储层含油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5期 |
4 |
王子娥;;滩坝砂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
5 |
林玺;;渤南油田义118块低渗透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J];内江科技;2010年05期 |
6 |
王道富;张明禄;史成恩;李亮;;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滚动勘探开发技术[J];中国石油勘探;2001年04期 |
7 |
吴小庆,杜宁,钟守铭;低渗气藏非线形方程新模型的适定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8 |
杜学斌,解习农,任建业,张青林;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藏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
9 |
秦建中;;羌塘盆地有机质热演化与成烃史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4期 |
10 |
周贤文;汤达祯;麻成斗;包凤;李婧婧;;敖南南部特低丰度低渗透薄互储层预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6期 |
11 |
魏举鹏;魏伟;杜晓峰;曲美静;;低渗透底水油层数值模拟与开采技术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年08期 |
12 |
李添渊;高岭;;白狼城超欠压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3 |
王仁农;苏鲁皖相邻地区的中生界[J];江苏地质;1994年Z1期 |
14 |
童晓光;朱向东;;东印度尼西亚中生界油气发现[J];国外油气勘探;1995年04期 |
15 |
蔡峰;北黄海盆地中生界源岩地化特征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1997年09期 |
16 |
金春爽,赵澄林;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南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17 |
李江涛;庆南地区中生界构造演化及勘探前景浅析[J];天然气工业;2001年S1期 |
18 |
宋付权;低渗透多孔介质和微管液体流动尺度效应[J];自然杂志;2004年03期 |
19 |
袁士义,冉启全,胡永乐,韩东;考虑裂缝变形的低渗透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
20 |
陈冰,王家林,钟慧智,郝沪军;南海潮汕坳陷前第三纪盆地结构地球物理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