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地区新生代断裂系统
【摘要】: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内部断裂系统走向以北北西向为主,北侧与之相邻的柯坪冲断带断裂走向近东西向,属于南天山构造体系。两个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巴楚隆起大面积缺失中、新生界,其内部断裂体系起始活动时间的确定较为困难。通过对巴楚和柯坪地区新生代层序特征对比研究及其接触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新世巴楚隆起南北向断裂体系开始形成,向北一直延伸到柯坪构造带之中。两个构造单元的南北向断裂有较好的对应性。柯坪东西向断裂系统的主要活动期是上新世(N2)以后。现今柯坪构造带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体系是不同时期构造的叠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巴楚和柯坪断裂体系形成的构造地质模型。
|
|
|
|
1 |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张臣;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2 |
刘志宏,林东成,王文革,张立国,高军义,任林伟,刘安英;塔里木盆地吐木休克断裂带的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3 |
肖安成,贾承造,杨树锋,魏国齐,陈汉林,张春生;中国南天山西部冲断褶皱系前缘区的运动学特征[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
4 |
吕修祥,严俊君;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油气前景[J];沉积学报;1996年03期 |
5 |
贾东,卢华夏,蔡东升,陈楚铭;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7年01期 |
6 |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郑多明;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断裂构造分析[J];中国地质;2002年01期 |
7 |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夏义平,刘立群;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1994年06期 |
8 |
高俊,何国琦,李茂松;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造山过程[J];地球科学;1997年01期 |
9 |
邵学钟,张家茹,范会吉,郑剑东,胥颐张华卿;天山造山带地壳结构与构造──乌鲁木齐─库尔勒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3期 |
10 |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塔里木西缘晚新生代造山过程的记录——磨拉石建造及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J];第四纪研究;2001年06期 |
|
|
|
|
|
1 |
涂荫玖,刘湘培,汪祥云,吴明安;黄栗树—庙集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J];安徽地质;2001年03期 |
2 |
张宇;潘金花;刘畅;郭召杰;;新甘交界北山地区大泉断裂走滑特征及ESR测年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1期 |
3 |
贺电;李江海;李百寿;;塔北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3期 |
4 |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张臣;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5 |
何光玉,卢华复,李树新,杨树锋;库车盆地依南气田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6 |
方世虎,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7 |
何光玉,赵庆,李树新,卢华复,王良书,贾东,雷刚林,齐英敏,谢会文,张国伟;库车盆地北部冲断带气源的构造地质学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8 |
耿玉海;李江海;贺电;;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圈闭类型、分布及空间组合规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9 |
张宇;潘金花;刘畅;郭召杰;;新甘交界北山地区大泉断裂走滑特征及ESR测年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0 |
贺电;李江海;李百寿;;塔北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
|
|
|
|
1 |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张臣;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2 |
蒋凌志,于德龙;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生屑灰岩段储层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3 |
方世虎,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4 |
Stuart Hardy;刘子忠;;断弯褶皱作用运动学定量研究法[J];地质科学译丛;1996年02期 |
5 |
刘志宏,卢华复,贾承造,胡中全,徐晓星;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6 |
李德伦,张大权;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震旦纪—奥陶纪大陆裂谷性质及其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7 |
刘志宏,林东成,王文革,张立国,高军义,任林伟,刘安英;塔里木盆地吐木休克断裂带的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8 |
王子煜,漆家福,王立武,钱铮;塔里木盆地与相邻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9 |
郭倩;蒲仁海;;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石炭系低速异常碳酸盐岩的解释[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
10 |
王根厚,李明,冉书明,王小牛;转换断层及其地质意义——以阿尔金转换断层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
|
|
|
|
1 |
方茂龙;叶发旺;黄树桃;屈云燕;张川;孟苗苗;;复杂性过程的序列证据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
|
|
|
|
|
1 |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张臣;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2 |
刘志宏,卢华复,贾承造,胡中全,徐晓星;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3 |
赵靖舟;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重新认识[J];沉积学报;2001年01期 |
4 |
刘国臣,金之钧,李京昌;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分析应用之一[J];沉积学报;1995年03期 |
5 |
陈楚铭,卢华复,贾东,谢晓安;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特征、构造变形与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1998年02期 |
6 |
吴祥和;黔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层序和海退事件[J];地层学杂志;1986年03期 |
7 |
张师本,王成源;从牙形刺动物群论依木干他乌组的时代[J];地层学杂志;1995年02期 |
8 |
赵齐乐,秦小军,乔学军,王琪,曾心传,吴云,陈文胜;伽师地区强震群前后地壳运动变形的数值模拟[J];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年04期 |
9 |
吴忱,张秀清,赵英魁;中国华北山地的层状地貌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
10 |
刘和甫;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及构造样式分析[J];地球科学;1993年06期 |
|
|
|
|
|
1 |
肖安成,杨树锋,李曰俊,王清华,陈汉林,程晓敢;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系统主要形成时代的新认识[J];地质科学;2005年02期 |
2 |
何宏,彭苏萍,邵龙义;巴楚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及沉积环境[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6期 |
3 |
李艺斌,李罗照,姜衍文,刘秉理,肖传桃,周淑媛;关于巴楚运动的几点认识[J];新疆石油地质;1995年02期 |
4 |
唐健生,夏日元,邹胜章,梁彬;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野外溶蚀试验研究[J];中国岩溶;2004年03期 |
5 |
沙拉买提,巴哈尔古丽,何清;塔里木盆地扬沙分布特征[J];新疆气象;1999年01期 |
6 |
赵治信;塔里木盆地海相石炭系—下二叠统划分对比[J];新疆石油地质;1990年02期 |
7 |
徐希慧;气象卫星在观测塔里木盆地天气和气候中的作用[J];新疆气象;1994年02期 |
8 |
侯镜德,吴清洲,陈汉林;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进行塔里木盆地原油──源岩的对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6年06期 |
9 |
邱楠生,金之钧,王飞宇;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复杂地温场对油气生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1997年02期 |
10 |
吕修祥,杨海军,徐士林,解启来,刘洛夫;塔里木盆地与火山活动相关的油气聚集——以塔中47油田为例(英文)[J];Petroleum Science;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