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摘要】:沁水盆地南部以高阶煤储层为主,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资料丰富。利用这些数据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构造解析及盆地分析等方法,分层次探讨了高阶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及其控气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构造调整、水动力分区及顶、底板岩性分布等控制着煤层气的富集。顶、底板泥岩发育区、水动力滞流区、弱径流区以及构造调整弱或未调整区控制煤层气富集,预测了沁源—安泽、沁南—夏店、马必—郑庄以及柿庄—潘庄4个煤层气富集区。渗透率、构造部位控制煤层气高产,富集区的局部构造高部位埋深较浅的原生高渗带、深部裂隙发育带煤层气易高产,预测了安泽、夏店南部、马必南部、郑庄南部、樊庄中北部和樊庄南部—潘庄6个煤层气高产区。
|
|
|
|
1 |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
2 |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
3 |
麻翠杰,郭大浩,邓英尔,黄润秋,刘慈群;致密煤层气运移的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 |
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宋岩;;煤层气藏边界及其封闭机理[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
5 |
时保宏,赵靖舟,权海奇;试论煤层气藏概念与成藏要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1期 |
6 |
刘洪林,赵国良,门相勇,王红岩;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初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7 |
张小五;乔军伟;;浅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方法[J];陕西煤炭;2008年05期 |
8 |
李永;;浅谈煤层气藏保存条件[J];华北国土资源;2008年02期 |
9 |
陈茂谦;师俊峰;金娟;;突变评价法在煤层气评价和选区中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9年02期 |
10 |
张宛君;邰英楼;;煤层气注井开采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
11 |
张晓逵;宋党育;;煤层气解吸特征研究进展[J];中国煤层气;2009年05期 |
12 |
崔智丽;;高压气密封闭煤层气藏开采煤层气向井流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
13 |
钱凯;施振生;林世国;张光武;;中国煤层气的产业化进程与发展建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
14 |
许丕伟;;阜新盆地地下水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
15 |
张健;汪志明;李晓益;王开龙;;水平井开采煤层气藏生产动态计算新数学模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年01期 |
16 |
吴保祥;段毅;孙涛;何金先;;热成因煤层气组成与演化模拟[J];天然气工业;2010年05期 |
17 |
刘曰武;苏中良;方虹斌;张钧峰;;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研究综述[J];油气井测试;2010年06期 |
18 |
乔磊;孟国营;范迅;申瑞臣;;煤层气水平井组远距离连通机理模型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2期 |
19 |
杨新乐;张永利;;热采煤层气藏过程煤层气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20 |
郭晋宁;李猛;邵龙义;;青海聚乎更矿区煤层气富集条件[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