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摘要】:下侏罗统是四川盆地原油勘探的主力层系,研究其构造一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可为油气勘探奠定重要基础。从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盆一山耦合作用等出发,结合沉积相研究,将盆地沉积充填演化与周缘造山带演化有机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侏罗世各沉积期构造一沉积环境,并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规律。早侏罗世四川盆地构造动力学环境经历了强、弱伸展的交替变化,构造沉降经历了快速一缓慢一稳定的变化特征。自流井组珍珠冲段沉积期为强伸展期,于晚三叠世的断陷一坳陷盆地之上开始稳定的坳陷盆地沉积;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沉积期为弱伸展期,盆缘隆升和基底沉降减慢,促进了岩相和岩性都比较稳定的大规模湖相沉积;自流井组马鞍山段沉积期为强伸展期,盆一岭、盆一山构造耦合作用加强,促进了盆地西缘、北缘以粗碎屑为主的辫状河和大型扇体的发育;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沉积期为伸展作用最弱、造山带活动最稳定的时期,盆地整体的拗陷速率远大于陆源碎屑的堆积速率,导致了四川盆地早侏罗世最大湖盆的形成。早侏罗世四川盆地及邻区主体为陆内弱拉张环境下的大型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周缘造山、造陆的间歇性活动,湖盆或快或慢的沉降以及局部的古隆起、古坳陷控制着沉积中心整体向盆地北部及NE方向迁移,其演化过程对油气聚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1 |
郑俊章,陈焕疆;十万大山盆地演化的动力学[J];地学前缘;1995年04期 |
2 |
肖爱芳,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杜少喜;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演化[J];陕西地质;2005年01期 |
3 |
丁幼文,朱慧娟,恽舲玲,胡德昭,徐鸣洁,王舜玲;下扬子盆地的地壳深部构造与盆地演化的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85年01期 |
4 |
毕华,张琴华,魏洲龄;东海盆地演化的一种新模式──“持续拉张-脉动挤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03期 |
5 |
邹艳荣,蔡玉兰;东北三江盆地演化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1997年01期 |
6 |
刘新民;付宜兴;郭战峰;王有来;梁西文;;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盆地演化与油气响应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2期 |
7 |
赵国泽;赵永贵;;华北平原盆地演化中深部热、重力作用初探[J];地质学报;1986年01期 |
8 |
陆彦邦;王栋;周永祥;李勇;;中国东部二叠纪沉积盆地演化[J];岩相古地理;1991年02期 |
9 |
M.C.Daly;项光;金康辰;;印度尼西亚新生代板块构造和盆地演化[J];海洋地质译丛;1991年05期 |
10 |
;盆地演化认识中的几个问题[J];地学前缘;1995年03期 |
11 |
汤良杰;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主要阶段[J];地学前缘;1997年Z2期 |
12 |
汤良杰;略论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J];现代地质;1997年01期 |
13 |
杜长洲;孙亚力;张立明;;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及盆地演化[J];安徽地质;2007年04期 |
14 |
孙金龙;张云帆;徐辉龙;曹敬贺;;南沙西南海域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与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15 |
郑和荣;曾允孚;张锦泉;;四川龙门山北段泥盆纪陆架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4期 |
16 |
MarkPerson;孙家振;;大陆裂谷盆地演化的流体驱动力动态研究[J];地质科学译丛;1995年02期 |
17 |
刘和甫;盆地演化与地球动力学旋回[J];地学前缘;1997年Z2期 |
18 |
杜振川,刘红梅,魏魁生;孤南—富林洼陷层序分析与盆地演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19 |
吕少伟;李晓勇;;西藏日土东部早-中二叠世地层特征与盆地演化[J];科技资讯;2012年10期 |
20 |
钟建强;珠江口盆地的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J];海洋湖沼通报;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