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摘要】:我国油田水驱油效率与采收率的差距很大 ,以河流相储层为例 ,对应含水率 1 .0和 0 .98的平均驱油效率为 0 .6664和 0 .50 4 5,而平均采收率仅 0 .3 0 2 ,说明由于我国油田大都是陆相沉积 ,非均质性强 ,使注入水的波及状况仍较差。利用抽象地质模型及相应的典型油层参数加油藏数值模拟加油藏工程加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 ,研究出了“注水多层油藏小层层内与平面波及评价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的计算 ,确定出了注水多层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1注水高粘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 ;2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 ;3层系内由于各小层物性差异开采不均衡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概述了目前确定未波及剩余油的方法及其开采方法 ,指出这项研究的难度很大 ,是当前油田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世纪难题。
|
|
|
|
1 |
俞启泰;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开采技术[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2期 |
2 |
朱广社;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技术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地质与资源;2005年01期 |
3 |
俞启泰;论侧钻水平井是开采“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最重要的技术[J];石油学报;2001年04期 |
4 |
谢俊,张金亮;H31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5 |
李新明;对停注开采水淹油藏的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1983年03期 |
6 |
卢祥国,高振环,赵小京,闫文华,王为民;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1996年04期 |
7 |
李伟,王石,李忠利;稠油油藏剩余油微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
8 |
朱九成,郎兆新,黄延章;指进和剩余油分布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9 |
徐樟有,张继春;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3期 |
10 |
谢更飚;胡63块储层调查及剩余油挖潜方向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年03期 |
11 |
侯健,张以根,姜之福;孤东油田复合驱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3期 |
12 |
唐春荣,岳新建,杨新平;复合驱工业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13 |
贾俊山,魏明,黄文芬,佟颖,陈瑞;油藏工程软件系统在孤东油田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4 |
张少标,丁振红,刘运霞,宋顺杰,刘建军;濮城油田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配套挖潜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6期 |
15 |
杨蕊;;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16 |
王建;;二、三类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认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
17 |
严艳花;孟宝锋;;周期注水技术在永乐油田开发的适应性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
18 |
于兰兄,韩树柏,张玉贵;确定剩余油分布技术[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9 |
袁春华,张椿华,赵凤华,周红恩,许志刚;高含水油藏开发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1期 |
20 |
刘宇峰,王战胜,李红;生产测井资料在严重非均质胡七南断块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