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
【摘要】:渤海湾盆地形成于新生代右旋扭张构造背景 ,走滑作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 ,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主干走滑断裂带和两条北西西向左行主干走滑断裂带 ,及一系列不同型式的伴生构造 ,如雁行断裂、雁行褶皱和旋扭构造等。断块走滑位移量的变化 ,使得引张裂陷作用和挤压抬升作用并存 ,这可能是早第三纪裂陷、沉积中心由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与盆地外带抬升、侵蚀作用同时发生的主要机制 ,也是早第三纪盆地有很强分隔性的重要成因机制之一。走滑派生的挤压、褶皱和抬升作用对渤海湾盆地主要油气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盆地不同部分主力含油气层系差异与走滑变形强度有一定关系。
|
|
|
|
1 |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杨桥;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S1期 |
2 |
童亨茂;宓荣三;于天才;刘宝鸿;孟令箭;杨景勇;;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的走滑构造作用[J];地质学报;2008年08期 |
3 |
周士科,李焱,陈生泽,马前贵,薛永安;渤海湾盆地渤中34区走滑断裂特征[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4 |
唐智;;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9年01期 |
5 |
漆家福,陆克政,张一伟,杨桥,陈发景;渤海湾盆地区新生代构造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S1期 |
6 |
邹东波,吴时国,刘刚,韩文功;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NNE向断层性质及其对油气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
7 |
戴俊生,漆家福,陆克政,李理;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与油气藏的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8 |
谯汉生,王明明;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
9 |
陈清华,陈诗望,黄超;渤海湾盆地成因类型评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6期 |
10 |
张德润;卢建忠;;郯城—庐江断裂带(渤海海域)对油气田的影响[J];物探与化探;2007年06期 |
11 |
于俊峰;夏斌;许静;;对渤海湾盆地张扭、压扭性构造的一点认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4期 |
12 |
徐守余,严科;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与油气分布[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
13 |
艾能平;任建业;祁鹏;史双双;佟殿君;胡德胜;;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
14 |
张林晔;;渤海湾盆地CO_2气藏成因探讨[J];天然气工业;1992年01期 |
15 |
蒋有录;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聚集带特征及形成条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
16 |
邓运华;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年06期 |
17 |
钱基;苏北盆地油气田形成与分布——与渤海湾盆地比较研究[J];石油学报;2001年03期 |
18 |
操应长,姜在兴,邱隆伟,王居峰;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探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9 |
高阳;金强;帅燕华;王浩;;渤海湾盆地生物气成因类型与成藏条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
20 |
许化政;;渤海湾盆地泥岩封闭性能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