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凹陷新场气田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摘要】:根据川西凹陷新场地区及邻区已有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等资料,结合深部岩体钻井岩心裂缝发育特征编录、完井报告、录井测井地应力和裂缝分析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地质模型。利用已有的井孔崩落、钻井诱导缝分析、水压致裂曲线分析、岩石Kaiser效应测试等技术所获得的地应力资料,作为计算模型的应力边界条件和地应力场反演的井段现今地应力参考值,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对川西凹陷新场气田进行了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最大水平主应力以近NEESWW向为主,但在断层附近主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主体方位与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主方向一致。各主地应力值总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与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由于新场须二段各目的层均发育较多断裂构造,因此其应力场表现出明显的不连续性,使地应力值和方向发生局部变化,在断层端部和转折部位表现出较明显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集中现象,而在断层两盘部位则出现应力消散特点。
|
|
|
|
1 |
符晓,邓少云;新场气田开发技术初探[J];天然气工业;1997年05期 |
2 |
邓美洲;王多义;童纯菡;方艳兵;韩继凡;;新场气田地表微量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4期 |
3 |
赵泽君,余波;新场气田致密碎屑岩气田水赋存分布规律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年07期 |
4 |
陈祎,徐进;川西新场气田新702丛式井钻井实践与认识[J];钻采工艺;2000年06期 |
5 |
王国建,程同锦,王多义;微量元素方法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试验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
6 |
刘成川,卜淘,张文喜;新场气田蓬二段气藏二次开发调整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年04期 |
7 |
安凤山;新场气田的发现及其对天然气勘探的启示[J];中国地质;1997年10期 |
8 |
张晟;陈德友;黎华继;冉旭;叶泰然;;新场气田须二段储层的分类与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4期 |
9 |
杨君,郭春华,曾焱,漆卫东;新场气田地应力特征综合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年09期 |
10 |
朱彤,叶军,王胜;川西坳陷新场气田成藏环境的划分及识别标志[J];石油实验地质;2001年02期 |
11 |
王多义;刘亚伟;邓美洲;;新场气田土壤中纳米黄铁矿的发现及讨论[J];天然气工业;2005年11期 |
12 |
蒋劲松;新场气田JP3气层加砂压裂统计分析浅见[J];油气井测试;2001年04期 |
13 |
吴志均,杨宇,刘应楷;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的应力场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年02期 |
14 |
张小平;郭希明;蒋记伟;郭庆丰;孙祥熙;苏燕;;新场气田裂缝孔隙性储层地质建模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
15 |
庞河清;匡建超;蔡左花;廖开贵;王众;;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单井气水层识别模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
16 |
杨诚,戴建全,黎从军;多井约束InverMod反演在四川新场气田含气砂体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7 |
张伟;黎华继;段永明;;新场气田须二段气藏水体特征的初步认识[J];天然气技术;2009年02期 |
18 |
靳正平;从测试成果揭示新场气田特征及压裂开发效果[J];矿物岩石;2002年03期 |
19 |
黄辉,谭明文,张绍彬;新场气田分层压裂工艺技术应用评价[J];天然气工业;2003年S1期 |
20 |
黎邦荣,黎从军,徐炳高;古构造对新场气田沙溪庙气藏的奠基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