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桃叶,刘家齐;矿物中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讨论[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0年04期 |
2 |
郑伦举;;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群体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4期 |
3 |
阮天健,费琪,阎德齐;地表轻烃通量在酒西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1期 |
4 |
张敏,张俊,徐中一;轻烃星图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02期 |
5 |
付洪,席亚利,刘耀光;岩石中C_1—C_8轻烃的毛细色谱分析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7年01期 |
6 |
;油田气涡轮膨胀轻烃回收装置[J];中国科技信息;1994年12期 |
7 |
盛志纬,葛修丽;生油岩定量评价中的轻烃问题[J];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02期 |
8 |
沈平;轻烃中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J];中国科学B辑;1993年11期 |
9 |
李义连,阮天健;鄂尔多斯盆地黄土轻烃赋存状态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10 |
耿安松,熊永强;应用GC-IRMS技术测定气源岩热解产物中轻烃的碳同位素组成[J];科学通报;2000年S1期 |
11 |
袁志华,佘跃惠,孙平,史原鹏,常建华,李勇军,刘明生,赵伟森;油气微生物勘探中轻烃转运机制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
12 |
蔡开平,廖仕孟;川西地区上三叠统轻烃的生成特征[J];石油学报;2002年01期 |
13 |
武杰,张以珈;岩石中微量轻烃(C_2-C_9)的氢抽提——毛细管色谱分析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1985年01期 |
14 |
吉利明,孟仟祥;松粉热模拟轻烃中芳烃分布特征及β-胡萝卜素的演化机理讨论[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年02期 |
15 |
吴志凭;气相色谱法测定矿物包裹体中的轻烃[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16 |
邢建刚,于晓霜;轻烃回收装置解冻设施的完善[J];新疆地质;2002年04期 |
17 |
管廷江;;对改进轻烃回收装置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0年12期 |
18 |
张武阳,杨胥微,王国强,王保中,李荣生,闵连甲,彭婉茹;油田轻烃在SO_4~(2-)/M_xO_y型超强酸上的催化转化[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
19 |
李广之,吴向华;异构比φ_iC_4/φ_nC_4和φ_iC_5/φ_nC_5的石油地质意义[J];物探与化探;2002年02期 |
20 |
刘光祥,蒋启贵,潘文蕾,蔡立国,吕俊祥;干气中浓缩轻烃分析及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区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S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