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穴青蟹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克隆及SNPs位点分析
【摘要】:根据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线粒体全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双向测序法,克隆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部分序列(761 bp),并筛选、分析了拟穴青蟹的SNPs位点。共分析了采自福建省宁德市的16只拟穴青蟹,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了31条前人提交的拟穴青蟹COI基因序列(长度在425-522 bp之间)。利用MEGA4.0软件对所有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7.8%、28.9%和15.7%,G+C的含量平均为33.5%。分析结果表明,在所克隆的761 bp的COI基因序列中共发现29个SNPs位点,其出现频率为3.8%。在这29个SNPs位点中,13个为C/T转换(占44.8%),12个为A/G转换(占41.4%),2个为A/T颠换(占6.90%),1个为G/C颠换(占3.45%),另有一个位点(201 bp处)发生了A/C颠换和C/T转换两种类型的碱基替换。氨基酸分析表明,在29个SNPs位点中,有9个位点属于非同义突变,引起了氨基酸的变化;其他20个位点属于同义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这将为拟穴青蟹遗传背景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新的分子标记。
|
|
|
|
1 |
陈丽梅,孔晓瑜,喻子牛,于珊珊,徐晖;3种蛏类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及其系统学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5年08期 |
2 |
张凤英;马凌波;乔振国;陈立侨;;单个拟穴青蟹核内多拷贝线粒体COI假基因序列的研究(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
3 |
朱贵明;陈宏;卢建申;周艳荣;吴晓洁;陈红星;邓继先;;应用PCR-酶切连接法合成全长sFat1基因[J];遗传;2006年09期 |
4 |
陈子安;杜晓东;王庆恒;邓岳文;;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I和Cyt b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5 |
刘广锦;陈绵绵;商可心;范洁;张炜;姚火春;陆承平;;利用16S-23S rDNA间隔区快速鉴定猪链球菌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6 |
丁鸽;张代臻;唐伯平;;基于mt COI和16S rDNA序列标记对陈旧组织标本的鉴定[J];四川动物;2010年04期 |
7 |
刘美芹;沈昕;卢存福;尹伟伦;;一种改进的固相扣除杂交法直接克隆全长差异表达基因[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8 |
蓝海云,王佑春,张华远,彭惠利,林京香,辜文洁,吴星,李河民;上海部分地区戊型肝炎病毒(HEV)基因型的分析[J];中国病毒学;2002年02期 |
9 |
国栋;范骁凌;王敏;;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挂墩稻弄蝶分类地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0 |
张龙岗;孟庆磊;安丽;董学飒;付佩胜;;两种鯻科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08期 |
11 |
陈爱辉;李朝霞;封功能;;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文蛤属(软体动物门:帘蛤科)系统发育关系(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9年03期 |
12 |
陈念;赵树进;;线粒体DNA序列分析鉴定4种蛇粗毒(英文)[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8期 |
13 |
吉鹏宇;沈琪;唐小林;张吕平;胡超群;;六个青蟹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差异[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4期 |
14 |
池宇;王诗迪;张春田;;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双翅目昆虫研究进展[J];昆虫分类学报;2010年S1期 |
15 |
何玉凯;徐钤;张基增;;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应用[J];国际遗传学杂志;1989年01期 |
16 |
雷忻;廉振民;雷富民;尹祚华;赵洪峰;;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探讨鹟亚科部分属和种的分类地位[J];动物学研究;2007年03期 |
17 |
黄映萍;;锈斑蟳的COI基因序列的扩增和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9年03期 |
18 |
张代臻;丁鸽;张华彬;唐伯平;;渤海湾口虾蛄线粒体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9 |
赵洪礼,程云,汪美先,马立人,刘耀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
20 |
林炳辉;吕婷云;;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原理和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199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