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摘要】: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碳循环和营养物质循环的关键过程,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其群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所处植物群落的特征。因此,研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响应,有利于对凋落物分解机制的理解。本文采用分解袋野外原位分解的方法,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对所处森林环境中树木的种类和遗传多样性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分解183天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并且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关系;(2)凋落物分解前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磷脂脂肪酸(PLFA)量均有所增加,说明凋落物分解为微生物生存和繁殖提供了养分;(3)地形因素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最显著的因素,可解释微生物群落变化的29.55%;其次是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可以解释15.39%;最后是森林群落的多样性,可以解释8.45%;这3种因素共同解释率为2.97%。综上所述,与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相比,样地的地形因素与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更显著。
|
|
|
|
1 |
宋新章;江洪;张慧玲;余树全;周国模;马元丹;Scott X. Chang;;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
2 |
王相娥;薛立;谢腾芳;;凋落物分解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9年06期 |
3 |
曲浩;赵学勇;赵哈林;王少昆;;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年08期 |
4 |
许湘琴;林植华;陈慧丽;;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6期 |
5 |
莫江明,孔国辉,Sandra BROWN,方运霆,张佑昌;鼎湖山马尾松林凋落物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
6 |
胡亚林,汪思龙,黄宇,于小军;凋落物化学组成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
7 |
田茂洁;川中人工纯柏林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10期 |
8 |
汪思龙,黄志群,王清奎,于小军;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
9 |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
10 |
陈书秀;江明喜;;三峡地区香溪河流域不同树种叶片凋落物的分解[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
11 |
林成芳;高人;陈光水;杨玉盛;钟羡芳;;凋落物分解模型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
12 |
杨万勤;邓仁菊;张健;;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
13 |
宋新章;江洪;马元丹;余树全;周国模;彭少麟;窦荣鹏;郭培培;;中国东部气候带凋落物分解特征——气候和基质质量的综合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
14 |
包和林;张艳荷;侯丹;吕广林;洪伟;范海兰;吴承祯;李键;;氮、硫沉降下凋落物分解失重规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5 |
包和林;吕广林;张莉;;杉木人工幼龄林对模拟氮硫沉降的响应——凋落物分解失重规律[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年03期 |
16 |
陈瑾;李扬;黄建辉;;内蒙古典型草原4种优势植物凋落物的混合分解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
17 |
李艳红;罗承德;杨万勤;胡杰;吴福忠;;桉-桤混合凋落物分解及其土壤动物群落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4期 |
18 |
周如琼;;红树林凋落物产生过程及其营养物质形式研究概述[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19 |
耿元波;史晶晶;;草原凋落物的分解及营养元素的释放和累积[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
20 |
马承恩;孔德良;陈正侠;郭俊飞;;根系在凋落物层中的生长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