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草的多样性、分布及保护
【摘要】:海草床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富有生产力、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全球各国海草分布信息正在逐渐明晰,而中国在全国性海草分布的汇总信息中尚属空白,种类多样性资料也急需更新,中国海草"家底"信息的极度匮乏大大地阻碍了国家层面上海草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对中国海草种类、面积及退化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于10属4科,约占全球海草种类数的30%。原在中国海草名录中的澳洲波喜荡(Posidonia australis)为鉴定错误,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该种。中国海草分布区可划分为两个大区:南海海草分布区和黄渤海海草分布区。前者包括海南、广西、广东、香港、台湾和福建沿海,共有海草9属15种,以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分布最广;后者包括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沿海,分布有3属9种,以大叶藻(Zostera marina)分布最广。中国现有海草场的总面积约为8,765.1 ha,其中海南、广东和广西分别占64%、11%和10%,南海区海草场在数量和面积上明显大于黄渤海区。南海区海草场主要分布于海南东部、广东湛江市、广西北海市和台湾东沙岛沿海;黄渤海区海草场主要分布于山东荣成市和辽宁长海县沿海。广东、广西两省的海草场主要以喜盐草为优势种,海南和台湾多以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为优势种,山东和辽宁多以大叶藻为优势种。中国海草场退化严重,人为干扰是导致其退化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为在海草床海域破坏性的挖捕和养殖活动,以及在海草生境和周边的围填海活动。中国海草资源的调查及保护研究整体落后,但南海区领先于黄渤海区。为促进我国海草保护的全面推进,应全面启动我国海草种类资源和海草场分布的普查行动,加强海草场动态监测、建立中国国家海草监测网,加快海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步伐,强化海草床恢复和海草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并规范海草植物的中文命名。
|
|
|
|
1 |
杨宗岱,吴宝铃;中国海草场的分布、生产力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初步探讨[J];生态学报;1981年01期 |
2 |
郑凤英;邱广龙;范航清;张伟;;中国海草的多样性、分布及保护[J];生物多样性;2013年05期 |
3 |
杨宗岱;吴宝铃;;青岛近海的海草场及其附生生物[J];黄渤海海洋;1984年02期 |
4 |
潘金华;江鑫;赛珊;周文江;吴家奇;李晓捷;杨官品;;海草场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年19期 |
5 |
施富山,王瑁,王文卿,宋春华;红树林与鱼类关系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5年05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