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
【摘要】:炼山是我国南方林区清理林地的一种传统方法。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样,应用培养和非培养(PCR-DGGE)等传统与现代分析方法分别对火烧迹地土壤肥力演变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非炼山对照区相比,炼山1周后土壤剖面表层土壤(0—3 cm)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显著地高于对照。虽然中层土(3—25 cm)中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指标也呈现出与表层土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下层土(25 cm以下)却呈现出无规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炼山4个月后,除磷含量外,土壤剖面各土层土壤中理化性状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非炼山对照区土壤。同时,炼山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对照区土壤,虽然表层土壤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剖面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却显著低于对照区土壤。说明炼山无助于长效提高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此外,虽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在不同土层的变化不均一,但无论是炼山1周或4个月后,炼山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桉树人工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的下降,说明炼山方式也不利于桉树人工林,尤其是表层土壤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
|
|
|
1 |
孙展男,徐双贵,艾贵珍,莫淑勋,钱承梁;丘陵红壤低产桔园改良过程中土壤肥力变化[J];土壤学报;1993年03期 |
2 |
史舟,王人潮;红壤区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J];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
3 |
李忠佩,张桃林,林心雄;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及有机资源利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2期 |
4 |
庄卫民;世行红壤Ⅱ期科研资助项目——红壤区《绿色农业计划》研究[J];福建农业;1995年08期 |
5 |
李忠佩;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的利用现状与开发策略[J];土壤与环境;1999年02期 |
6 |
何铁光,石雪晖,肖润林,王灿琴;桂西北喀斯特环境移民示范区果园雨季土壤水分动态[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7 |
马志阳;查轩;;南方红壤区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生态恢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
8 |
;国际红壤学术讨论会概况[J];土壤;1984年02期 |
9 |
史德明;我国红壤区侵蚀土壤的退化及其防治[J];中国水土保持;1987年12期 |
10 |
张淼;查轩;;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年04期 |
11 |
刘洋;张展羽;张国华;左长清;赵月芬;;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2007年12期 |
12 |
刘苑秋;郭圣茂;王红胜;李靖;孙建军;;退化石灰岩红壤区四种人工林旱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J];土壤学报;2010年02期 |
13 |
刘正刚;尹武君;;炼山对巨桉林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
14 |
王明珠;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立体农业模式[J];土壤与环境;1998年04期 |
15 |
程琴娟;蔡强国;马文军;;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表土结皮敏感性[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
16 |
李德成;梁音;赵玉国;潘贤章;张斌;;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和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12期 |
17 |
李平;熊又升;王兴祥;梁圆;;余江县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及其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10年05期 |
18 |
李跃林,李志辉,李志安,任海;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肥力灰色关联分析[J];土壤与环境;2001年03期 |
19 |
何斌,袁霞,刘运华,翟新翠,莫雅芳,黄晓梅;马尾松采伐迹地炼山前后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2年03期 |
20 |
石华;红壤研究四十春 为庆祝建国40周年而作[J];土壤;1989年04期 |
|